車險費改首年成績單:費用率達歷史最高,誰虧了10億......
2016年車險保費合計6834.55億元,同比增長10.25%。車險市場依然是老三家“人太平”獨大的局面,合計占據65.88%的市場份額。

2016年是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全國推進的第一年。這套監管層醞釀數年的車險費改,如今已經將車險定價權交還給公司。那么,擁有了一定自主定價權的車險業,運營如何呢?
車險增速高于行業
界面新聞獲得的一份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16年車險保費合計6834.55億元,同比增長10.25%,高于財險行業整體增速。
車險市場依然是老三家“人太平”獨大的局面,合計占據65.88%的市場份額。除去老三家外,2016年還有9家財險公司市場份額在1%以上。其中國壽財險獨占7.3%,僅次于太保財險;而大地、中華、陽光、太平財險市場份額都在3%左右,其余公司則剛過1%。
“費改對于保險公司經營能力、費用管控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競爭更激烈了。未來,千軍萬馬都做車險的局面肯定會改變,差異化競爭會出現。這是一種市場機制來倒逼保險公司提升能力,找準定位,細分市場會慢慢出現,”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跟界面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
不過,業內也有一種共同的擔憂:費改活到最后的,多是大中型險企,小型險企在激戰中途虧損倒下。
“實際上費改前中國車險市場狀況就是老三家獨大,其余中小險企殘酷競爭。而費改將自主定價權交還公司的同時,更加利好綜合成本率相對更低的大型險企。”一位財險行業資深人士分析,老三家的市場可能會繼續增長,挺住的中型險企最后占有一席之地,沒有口碑沒有規模的小型險企則前路坎坷。
承保盈利分化
從承保利潤數據來看,2016年車險承保盈利較2015年分化更加明顯。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16年老三家貢獻車險承保利潤近110億元,受累大部分中小險企車險承保虧損,拉低行業總承保利潤至65.58億元。
界面新聞根據同業交流數據統計,2016年僅有14險企實現車險承保盈利,占比23%。14家盈利險企總計實現車險承保盈利128.97億元,八成虧損險企合計虧損63億多。
從車險承保盈利排名來看,前五名均是車險保費收入過百億的大中型險企。不過也有小險企如陽光農業、北部灣財險這類車險保費收入不到10億的小小財險公司實現了承保盈利。
“規模確實大范圍決定了利潤額的多少,盈利排名靠前的公司保費收入也不會差。但是規模并不是能否承保盈利的決定性因素,經營效率、風險選擇能力綜合決定了是虧損還是盈利,”上述財險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的確,實現盈利的絕大多數公司經營效率都很高,體現在數據上便是綜合費用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大型險企以太保財險為例,年車險保費收入達到761.76億元,綜合費用率卻僅為37%,在行業整體里都是很低的,說明公司不用通過抬高手續費也能夠實現高額保費收入,保證了公司實現近20億承保盈利。
中小型財險以安邦財險為例,不到50億規模的安邦財險,占據市場份額不到1%。但是其即使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經營效率,沒有抬高自己的獲客成本,實現了2.32億的車險承保盈利。此外盈利中的個別公司費用端略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是通過提高風險選擇及定價能力以降低綜合賠付率彌補了回來,大地、陽光、太平、華安財險等均是如此。
費用率達歷史最高值
市場競爭加劇導致各公司競相提高手續費以獲客,是2016年中小險企虧損加劇的主要原因。據《上海證券報》報道,2016年車險綜合費用率高達41%,為歷史最高值。費用率高企帶來了近8成險企車險承保虧損,最高虧損額度接近10億元。
整理出的車險承保虧損過億的財險企業,一共有20家。中華財險是車險承保虧損高達9.71億元,是虧損最嚴重的公司。這家保費收入超200億元,占據車險市場份額3.62%排名第6的險企,也是去年車險保費收入下滑為數不多的公司之一。
與大多數虧損險企的高費用率不同,中華財險的巨虧卻是源于高賠付率。
值得注意的是,車險費改之后,行業賠付率整體呈下降態勢,而中華財險賠付率遠超行業均值高達63%。“費改之后,續期保費與無賠款優待系數掛鉤,小額賠付案件不斷減少,行業車險綜合賠付率呈下滑趨勢,”一位中型財險公司人士認為,賠付率高企不下可能存在幾點原因:承保時把關不嚴,沒有做好客戶篩選;定損理賠核保緩解存在風險漏洞,騙保居高;以及風險識別能力薄弱,定價不夠合理。
與中華財險同樣受累于賠付率高企的還有恒邦、國泰、英大、安誠和亞太財險。實際上,2016年財險企業大面積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激進的獲客策略帶來費用率高企。除中華財險外,虧損榜中其余公司費用率均超過41%的行業平均水平。中煤財險甚至高出30個百分點達到了71%;富德財險和利寶財險也高出20多個百分點,達到了67%。
“車險費率以前是由保監會統一厘定的,各保險公司保險價格差異只在折扣上,最高只能給7折優惠。而現在公司根據自身經營情況自主定價,大公司的規模優勢就出來了,中小險企在定價上是拼不過大公司的,于是通過不斷提高渠道手續費來獲客,造成綜合費用率快速上升,”上述中型財險公司人士解釋道。
從虧損榜的規模來看,有一半都是車險保費收入排名20-40位的中小型險企,其保費收入普遍在10億-30億。當然,進入虧損榜的還有8家車險保費收入前20的公司,分別是安盛天平、浙商、安誠、英大、紫金、永誠、天安和都邦財險。這些車險年保費收入在30億-100億的中型險企,虧損額度普遍在兩三億左右。
小險企綜合成本奇高
顯而易見,進虧損榜單的多是中小型險企,他們通過高手續費拼出一席市場,但也因此承保大幅虧損。比這些中小型險企更悲劇的是小型險企,他們用高昂的手續費卻只搶來了少量劣質客戶,不僅沒有搶占到市場份額,同時還面臨高賠付。
根據同業交流數據,整理出2016年車險綜合成本率的前十名,綜合成本率在1以上,八成是保費收入排名40位以后的小公司。車險綜合成本率最高的是眾安保險,創出17.92的新高。實際上,眾安保險成立以來綜合成本率一直居高不下。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眾安保險2014年綜合成本率高達110.1%;2015年則在對《21世紀經濟報道》的回應“開業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正是業務高速發展時期,處于人員、系統、新業務及基礎運營費用投入階段,因此綜合成本率偏高”中承認了公司綜合成本率偏高。
數據顯示,17.1的綜合費用率是推高眾安車險綜合成本率的主要因素。與眾安一樣車險費用率在60%以上的財險公司還有14家。
顯然,車險費用率高企的普遍是保費收入排位30名以后的中小險企。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手續費,大部分拼費用的中小險企都實現了保費收入的同比增長。不過,也有個別公司如美亞財險、史帶財險、現代財險、安聯財險幾家外資財險公司面臨保費收入下滑。
費改帶來的競爭加劇導致行業綜合費用率一再攀高,同時使得行業綜合賠付率持續走低。然而,仍有一些公司綜合賠付率居高不下。界面新聞整理了車險綜合賠付率達到60%的險企名單,不僅有保費收入靠后的中小險企,亦有前十大車險公司。
小結
車險費改正式運行第一年報告已然出爐:承保盈利分化,手續費不斷攀升,中小險企虧損加劇,小險企面臨費用賠付雙高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險企尚未利用規模優勢大幅降低保險定價,從其承保盈利數據來看,大型險企還有一定降價空間。
隨著中小公司拼手續費的惡性競爭,如果大型險企利用自身規模優勢降低保險定價,那么車險領域兩極分化的狀況或將更加突出。
所幸,監管層已然看到費改中出現的問題。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公開指出,部分保險公司固守舊式思維模式,希望監管部門出面進行價格費用干預,以達到維持市場份額、實現經營利潤的目的;綜合成本率的結構有所變化。
在綜合賠付率下降的同時,綜合費用率上升,說明行業費用競爭有所加劇,行業運營效率仍然不高。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監管部門正在醞釀二次車險費改,擬對車險費率調整系數進行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