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囊和六氣囊成必爭之地
伴隨智能汽車發展,汽車主動安全技術百花齊放,有人預測部分被動安全技術會淹沒在主動安全技術發展的浪潮中。可是,安全氣囊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 將來都大有作為,不僅不會被取代,還會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而發展。那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安全氣囊企業需克服哪些障礙,實現哪些新突破?
■智能安全氣囊標準需跟上
回顧過去五年,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在傳統車內氣囊的技術日漸成熟,能與外資企業比肩而立。與技術相比,在智能安全氣囊的法規制定、市場占有率上,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仍需努力。
錦州錦恒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簡稱“錦州錦恒”)趙成明認為,“十二五”期間,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已經具備多種形式的氣囊研發能力, 能與外資抗衡,研發并安裝了多個氣囊模塊,如座椅側氣囊、膝部氣囊、側簾式氣囊等。上海東方久樂汽車安全氣囊有限公司研發副總張紹衛也表示:“核心技術差 距不大,從現有國家法規評價以及C-NCAP測試成績表現來看,自主安全氣囊與外資企業在產品性能表現上不相上下。”
不過,與國外安全氣囊法規相比,我國的氣囊行業標準不完善且未與技術發展同步。據了解,美國已跟隨汽車技術發展制定了智能安全氣囊的相關標準。 我國部分企業也對智能安全氣囊有了技術儲備,但還未實現產品化,相應標準目前還在討論階段。“兩年前,國家標準委員會工作組開始組織企業進行智能安全氣囊 標準的制定,標準參照的是美國FMVSS (聯邦機構車輛安全標準)標準。”張紹衛說,但標準何時落地還不好說。

■擴大市場占有率
一直以來,自主安全氣囊的市場占有率不高,這也是“十三五”期間,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需努力的方向。目前,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第二的分別是 奧托立夫與天合,其占有率約為30%、20%;國內自主安全氣囊龍頭企業錦州錦恒,在自主品牌企業中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約為11%~12%。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十二五’期間錦恒對氣囊與安全帶設定的銷售目標是15億元,目前實現了13億元,與既定目標有一定差距,這與市場競爭趨于激烈及增速放緩的國內汽車市場有一定關系。”趙成明告訴記者。
■四氣囊與六氣囊將成熱點
基于目前的發展態勢,展望”十三五”,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未來的發展機遇在哪?業內人士表示,汽車安全氣囊的配置由雙氣囊向四氣囊與六氣囊的 過渡趨勢非常明顯。未來5年,四氣囊與六氣囊市場將是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可突破的領域。“六氣囊指的是,除了前排主副駕駛位置的兩個氣囊,增加前排兩個 座椅側氣囊、兩個車窗簾式氣囊。八氣囊是在六氣囊的基礎上增加兩個膝部氣囊。”趙成明說,錦恒已完成這些產品的技術儲備并實現量產,2015年,四氣囊與 六氣囊的市場需求量明顯增加,裝車率穩步提升。
由于自主安全氣囊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高,受訪企業認為未來5年,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搶占更多市場份額是自主企業的重要任務。“自主安全氣囊 生產企業大多是為自主品牌車企配套,與合資品牌整車企業的合作有限。”張紹衛說,自主品牌車型定位較低端,因此安全氣囊裝車個數受到局限。不過,自主品牌 車型的市場占有率上升速度很快,且雙氣囊配置也在向四氣囊與六氣囊發展。未來5年,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整車企業都將是安全氣囊生產企業重點合作對象。
今年,汽車零部件被納入新版《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對汽車安全件生產企業資質、行業門檻、制造能力與產品質量性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十三五期間,行業對自主安全氣囊企業的技術開發水平、制造一致性要求越來越高。”趙成明說,未來5年錦恒在氣囊與安全帶的銷售目標是達到40億 元,基于市場與企業目標的挑戰,錦恒未來5年在研發能力與制造水平提升方面制定了相關規劃,不僅購買新的滑臺試驗設備,還將啟動南方的制造工廠,并在新工 廠納入機器人等智能制造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