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變革引發造車熱 后來者布局新商業模式
隨著新能源、智能化等命題的出現,汽車制造業進入下一個創新周期。而對新進入者而言,分食蛋糕 正變得越來越有可能。4月16日,以創辦了汽車之家而得名的互聯網創業者李想,在微信朋友圈詳細說明了他的新創業項目——車和家,并首次公布將在常州武進 自建具備30萬輛產能的全鋁工廠,以及配套的電池管理系統與電池工廠。
不僅是車和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互聯網造車”這一并不明確的概念下,除匯集了蔚來汽車等企業外,長城華冠、長江汽車等“新造車勢力”也開始涌現。而隨著產品與產能計劃的發布,這些企業正吸引越來越多資本和人才加入。
在新進入者看來,行業新機遇不僅在制造領域,運營、租賃以及以汽車為終端的內容生產等方面都存在新的機會。
技術革命帶來新機會
就在車和家生產基地被曝光前的4月13日,樂視汽車戰略合作伙伴法拉第位于美國內華達州的工廠奠基,該工廠將為樂視提供生產制造、設計研發等服務。
更早前的4月7日,江淮汽車公布了一項與互聯網造車企業——蔚來汽車的合作,將代工后者的首款量產車型,預計規模達百億元。據江淮汽車公告,蔚來汽車首款量產車型將在2017年底于國內上市。
近期互聯網造車公司在產能領域的一系列動作,引發業界廣泛關注,而隨著互聯網造車公司等“新興造車勢力”在產品和產能方面規劃的愈發清晰,關于這些企業造車項目“靠不靠譜”的疑問也開始變少。
“由于新技術的出現,汽車行業正在進入一個由創新到成熟的新周期。”日前,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蓋瑞·夏培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汽車行業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發展,“新造車勢力”正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范圍內出現。
包括谷歌、蘋果等國際互聯網公司的汽車計劃正在進行,高德、百度、搜狗等公司也在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汽車行業。
“電動車的配置比傳統汽車簡化了很多。”樂視汽車全球副董事長丁磊向記者表示,“這也為互聯網企業造車提供了機會。”
“未來汽車”不只是制造
“傳統車企在制造工藝和安全領域有長期的積累,但這并不能構成新興企業造車的壁壘。”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他看來,隨著汽車在核心技術上變革的出現,新進入者正在形成競爭優勢。從人才的走向方面便可見一斑。
今年年初,原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戴雷突然離職,隨后宣布加入互聯網汽車公司和諧富騰。此外,曾任上汽集團副總裁的丁磊在2015年加入樂視汽車。不僅如此,曾在瑪莎拉蒂、福特、馬自達擔任要職的Martin Leach則在蔚來汽車任總裁。
在業內人士看來,吸引傳統汽車人才向新興造車公司轉移的重要原因,在于創新的商業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樂視看來,未來的汽車將成為內容終端,在用車中人們會派生出對于地圖、購物、音樂、電影等需求。而在蔚來汽車看來,未來的汽車將是共享模式的,人們按需使用。
“汽車行業正在改變的不僅是產品和技術。”一位剛剛加入互聯網汽車公司的傳統車企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汽車公司需要由提供產品的制造公司,變為解決出行問題的服務公司。”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帶來的汽車行業變革契機下,多方的進入開始讓“未來汽車”的內涵更加豐富。然而,新進入者在汽車概念和商業模式上的探索,目前仍沒有成熟的案例,隨著相關產品上市臨近,造車熱究竟是機會還是“泡沫”,將逐漸得到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