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倒逼中國輪胎業“眼光向內”

國際市場上針對輪胎行業的貿易壁壘由來已久,只是最近幾年愈演愈烈。
2014年,美國對中國輪胎的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造成了一個很惡劣的影響,那就是針對中國輪胎的“雙反”,帶起了“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
由此,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部門,開始對中國輪胎進行“雙反”調查或制裁。
據相關部門統計,2015年全年,中國輪胎遭到近40起“雙反”調查,或面臨貿易壁壘的設置。
這使得國內輪胎行業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

不過,貿易壁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輪胎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業務發展,但是,其對中國輪胎行業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據了解,這種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從企業角度來講,國內單一企業在海外的市場成點狀分布,而且營銷渠道很薄弱。
所以,當受到貿易壁壘沖擊時,其市場會迅速萎縮,并且外貿企業很容易跟客戶脫離合作關系。這使得企業能夠閑置部分精力去拓展內貿業務。
在中國國內市場上,外國品牌目前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中國汽車增長量呈飛躍式提升,輪胎市場容量還在進一步擴大。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末,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7228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95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1.5%。
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4399萬輛,增長14.4%。
民用轎車保有量9508萬輛,增長14.6%。其中私人轎車8793萬輛,增長15.8%。
相關人士預計,今年新能源車輛增長率,將會在100%左右。
關聯產業表現如此紅火,這就給中國輪胎企業進軍或者擴大國內業務,提供了可能性。
同時,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讓國外輪胎在華制造業務成本提升。這一點對于中國輪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發展契機。

因為,企業如果能提高產品品質,并且更新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后,就能夠獲得本國相關部門的支持,也就有可能低于國外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在產品力上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企業在做了。
例如,很多之前從事輪胎外貿的企業,現在開始專注于國內市場,設計生產專為新能源汽車產品使用的輪胎,并且通過本土企業的優勢,拿下比亞迪等自主汽車品牌的訂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