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反壟斷指南對后市場影響幾何?
發改委官網在3月23日正式發布了《關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此類政策在向社會公開之前不知要經過多少次業內小范圍的討論,所以雖然最終定稿可能有些條款會有所修改,但是一般不會變化很大。所以不妨依據“指南征求意見稿”初步探討其對后市場的影響。
“指南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后,除了整車廠之外,其他后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似乎都頗為歡欣,尤其是做二手車生意的。
“指 南征求意見稿”明確禁止“二手車交易中的濫用行政權利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含有限制汽車市場準入和汽車自由流通等內容的規定;通過 設定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開業條件或資質要求,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經營者經營汽車業務;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購買、租用、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 供的汽車交易系統、設施和經營場所;二手車限遷行為,即要求二手車必須在車輛注冊登記所在地交易;限制二手車交易必須由二手車交易市場開具發票。”
現 在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設定了二手車遷入的環保條件(排放標準要求),這也確實是二手車在全國范圍內流通不暢的主要原因,如果這一條能得到有效執行,確實能 極大促進二手車市場的發展。但這一條能否有效執行非常值得懷疑,在環保呼聲高漲、城市交通壓力嚴重的今天,各個地方政府會真正放開二手車遷入嗎?即使放 開,它們又會不會通過諸如限制使用等其他方式,變相抑制二手車交易呢?——事實表明這樣的疑慮是完全必要的,在寫作本文的中間,《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二 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發布,其中寫到“符合國家在用機動車排放和安全標準,在環保定期檢驗有效期和年檢有效期內的二手車均可辦理遷入手續,國家鼓勵淘 汰和要求淘汰的相關車輛及國家明確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珠三角: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 門、肇慶、惠州、東莞、中山等9個城市)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已經實施限制二手車遷入政策的地方,要在2016年5月底前予以取消。(各地人民政府負責)” 排除了這9大地區或城市,這一條的效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指南征求意見稿”對其他售后環節有更多著筆。
在“二、壟斷協議(三)汽車業縱向壟斷協議”下面:
明 確“汽車供應商對經銷商和維修商設置轉售汽車與汽車售后配件及用品的建議價、指導價或最高價,以及對經銷商和維修商設置售后服務工時費的建議價、指導價或 最高價”,“如果由于協議一方的壓力或激勵,建議價、指導價或最高價被多數或全部經銷商所執行,在實質效果上等同于固定轉售價或限定最低轉售價時,根據個 案具體情形,該等行為有可能被認定為固定轉售價或限定最低轉售價”。整車廠會為如何慎用“壓力或激勵”而苦惱吧!
明確禁止汽車供應商“限制 經銷商和維修商向最終用戶銷售汽車維修服務所需配件”、“除代工協議的情形,汽車制造商與配件、修理工具、檢測儀器或其他設備供應商之間達成約定,限制此 類供應商向經銷商、維修商或最終用戶銷售有關配件、修理工具、檢測儀器或其他設備”。這一條打開了原來相對封閉的配套供應體系。
明確禁止汽 車供應商“通過保修條款對售后維修服務和配件流通施加間接的縱向限制”,包括但不限于“汽車供應商以汽車最終用戶將不在保修范圍的維修保養工作全部交由授 權維修網絡完成,作為汽車供應商履行保修責任的條件;對不在保修范圍的售后配件,汽車供應商要求使用原廠配件作為其履行保修責任的條件;汽車供應商沒有正 當理由,限制其維修網絡對平行進口車提供售后維修保養服務”。這一條其實是為整車廠保留了可以要求保修范圍內的售后工作與配件交由授權網絡完成與使用原廠 配件的權利。
明確禁止“汽車供應商向經銷商或維修商強制搭售其未訂購的汽車、售后配件、精品、耗材、修理工具、檢測儀器等”、“汽車供應商 強制經銷商或維修商接受不合理的汽車或售后配件銷售目標、庫存品種和數量”。搭售、過高的任務/壓庫存一直是經銷商對整車廠最不滿的地方,其實近年來經銷 商通過不斷的斗爭,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在緩解,“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寫出來為經銷商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新武器。
在“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下面:
明確“汽車制造商不應與向其提供初裝零部件的配件制造商達成約定,禁止后者在汽車初裝零部件上加貼自有商標、標識和零件代碼”。這一條將有利于維修商與車主識別配套供應商,以便于采購使用同質品牌配件。
明 確汽車供應商“不應限制售后配件的供應與流通”,具體包括:“限制經銷商和維修商外采售后配件”、“限制配件供應商、經銷商和維修商外銷售后配件,包括: 限制配件供應商向售后渠道以自有品牌供應配件、限制經銷商之間及維修商之間以及經銷商和維修商之間交叉供應售后配件、限制經銷商和維修商向最終用戶銷售汽 車維修服務所需配件”。這一條明確了整車廠授權經銷商或維修商可以自由采購和銷售售后配件。
明確汽車供應商“不應限制維修技術信息、測試儀 器和維修工具的可獲得性”,包括:“限制維修商獲取特定品牌汽車維修技術信息的權利和渠道、與修理工具及檢測儀器或其他設備供應商之間達成約定,限制此類 供應商向經銷商和維修商銷售有關修理工具、檢測儀器或其他設備”。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已經在實施當中,加上測試儀器和維修工具的可獲得,獨立維修商的維 修水平與維修質量可望有所提升。
對售后環節這么多的著筆,其中非常核心的一點就是推動售后配件自由流通!下圖顯示的是售后配件的流動方向,其中紅色線條都將是由“指南征求意見稿”帶來的新的通道(有些通道其實一直以小規模的、灰色狀態存在著)。

可以看到,未來包括原廠件在類的配件流通將有望變得十分通暢。更多的采購選擇等于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即意味著市場整體價格水平有望降低——所以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除了最終用戶以外,其他所有參與者其實首先要面對的是這一挑戰,然后才是其他挑戰或機會。
獨 立配件經銷商與維修商表面看來是受益方,但其實并不盡然:它們將面臨整車廠授權經銷商與維修商更強烈的競爭行為——而對于授權經銷商或維修商而言,能否在 既有優勢的基礎上激發出更大競爭力(比如采購應用不同配件為各類用戶提供合意的差異化服務、利用好車險業務增加客戶粘性等)將成為它們致勝的關鍵。
整 車廠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看來承受著最大的壓力,但這只是因為過去的環境對它們過于有利,而現在只是逐漸走向市場本來應該的樣子。它們也并非一籌莫展,大量保 修配件的一定的支配權還掌握在它們手中。另外,它們可統籌的資源、可回旋的余地也是其他市場參與者難以比擬的,比如不少整車品牌已經在推動發展連鎖快修渠 道。這也表明了整車廠不會輕易放棄后市場的任何一塊蛋糕。整車廠在售后市場要做的事情不是變少了,而是變多了,整車廠對于后市場的洞察也需要更深入、更快 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