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區的“戰斗” 汽車能“看見”兒童
汽車盲區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車高,二是ABC柱。SUV的流行,底盤的加高,無意中加大汽車盲區。人們對汽車安全的重視,也逼迫車企不能縮小ABC柱的面積,導致汽車盲區只加大不縮小。在汽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汽車盲區面積依舊是車身面積的2倍。
一美系品牌研發中心人員告訴記者,“最新一代車載監測系統已經能看見人,包括兒童。”其工作原理并不復雜,使用數量足夠多的攝像頭和雷達,搭載運行速度足夠快的圖像處理軟件和CPU,并配以相應的應急系統。記者在試駕場地里測試過,掛上前進或倒車擋,加速到一定速度,完全放開剎車,在撞到人之前,車輛會緊急制動。這種帶應急系統的行人監測是“土豪”級,“小資”級是雷達和攝像頭監測到之后,會通過方向盤震動和刺耳的警示音來提醒車主,但不會主動介入,不提供應急系統。“經濟”級是將周圍情況顯示在液晶屏上。顯然,“土豪”級的行人監測最為安全,售價也是最高。條件允許這類車型還是首選,因為日常使用頻次比較高,關鍵時刻,能派上用場。“小資”級和“經濟”級的行人監測系統或多或少有不足,不是反應速度不夠快,就是監測范圍有限。以一個5歲小孩為例,其身高約為1米,蹲下之后,不足60厘米,僅類似于那種做交通標識的低矮的圓錐筒,很難感應到。
只有少數車搭載最新行人監測系統,定價和級別也比較高。所幸,一項汽車技術開始列裝,從上往下便會迅速鋪開。再過幾年,行人監測會成為新車的一項常見配置。行人監測成為標配可保護行人尤其是孩子。
行人監測系統非萬能
提醒一點,即便是最新一代行人監測系統都有觸發條件,最常見為“高于50厘米”。換言之,孩子蹲在車前玩耍,汽車依舊有可能看不見。這是因為攝像頭和雷達多裝在保險杠上,低于50厘米的物品都會被忽視。另外,帶全力制動的剎車系統不一定確保車輛能夠完全剎停。原理上,車速低于30km/h能完全剎停,但實際體驗,記者不止一次親眼看見車輛撞上假人。主動剎車加上應急剎車,“雙保險”才是穩妥的應對方式。
盲區不可消除,身為車主,上車之前繞車一周,看看有無孩子在旁邊玩耍。車輛駛出停車位時,感覺車輪受阻,不要想當然認為是臺階,應該下車確認安全。
知識
錦囊
躲開盲區四項注意
1.停車場牽住小孩。地下停車場空間小,車輛多,車輛隨時移動,不能讓小孩在停車場內隨意奔跑玩耍。
2.少玩“躲貓貓”游戲。在外面玩“躲貓貓”,孩子喜歡躲在汽車旁邊。再細心的車主都難以發現一心躲藏的小孩。追逐和打鬧,也會讓駕駛員沒有反應時間,從而導致事故發生。
3.帶著孩子繞車一周。告訴孩子,汽車盲區到底集中在哪些地方。提醒他們不要在盲區停留。
4.告訴孩子,車輛轉彎時盲區更大。遇見轉彎車輛,要格外小心。當看到車的轉向燈亮起時離遠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