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爭搶互聯網造車話語權
隨著第二屆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落下帷幕,CES Asia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感知汽車未來趨勢的窗口,從某種程度上看,CES 也已成為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戰場。而各參展車企更是通過不同的路徑,圍繞自動駕駛、智能生態領域展開競爭,試圖掌控未來汽車的話語權。
自動駕駛的較量
盡管距離北京國際車展結束才過一周時間,但多家車企仍積極轉戰到CES Asia的展臺。與車展突出量產車不同,奔馳、寶馬、沃爾沃、通用的展臺重點以自動駕駛的科技實用性為展示重點。
事實上,自北京車展的展示后,自動駕駛就成為傳統車企之間的競技方向。也是構建未來出行生態的重要一環。以奔馳、寶馬為代表的豪華車企,就率先將自 動泊車、自動預警等技術標配到量產車型上。與普通汽車品牌相比,豪華汽車品牌的溢價能力和技術儲備能力使其相信,其潛在客戶有實力率先享受到科技對汽車的 改變。
奔馳在CES Asia上率先推出了全新E-Class,其裝備的全新駕駛輔助系統與安全系統將車輛的安全性、舒適性和駕駛輔助功能提升至新的標準,加上智能云端交互系統,E-Class將奔馳的智能化駕駛提升到全新的境界。
寶馬同樣帶來了3系GT自動駕駛測試車。據悉,寶馬正在和百度進行合作,利用百度的云和地圖服務,結合寶馬自己的汽車和車載傳感器,開展關于適合中國路況以及個人駕駛習慣的自動駕駛技術測試。
根據研究報告,到2025年,全球將會有540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然而,要在中國實現自動駕駛技術,不僅需要車企在技術上的突破,還需要基礎 設施的配合提升和法規的逐漸完善。一位上海通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上海通用借助安吉星系統以及輔助駕駛功能的應用,未來交通出行的便利性 和安全性都將有望得到提升。“汽車公司必須有把握未來5-10年的前瞻技術,以迎接自動駕駛合法出行的可能。”上述負責人稱。
生態互聯的競爭
值得關注的是,與互聯網企業造車強調的智能生態一樣,在本屆CES展上,跨國車企也對外發出自行搭建生態的聲音。
梅賽德斯-奔馳率先推出了可在車輛間通聯的廣泛聯網技術,成為全球首家將全集成的Car 2 X解決方案投入量產車型的汽車制造商。憑借這一解決方 案,在手機支持下,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可遠距離與其他車輛進行信息交流,實現及時且有效提示駕駛者前方交通狀況或障礙物的存在情況。這意味著在進入危險路段 前駕駛者可更早地接到預警。
寶馬在BMW i未來互聯概念車上還實現了數據從智能終端如手機、出行魔鏡到車內顯示器的時時同步。同時,升級版的手勢控制可通過傳感器全方位識別 手部動作,讓駕乘者以簡明的“隔空”操作控制車內功能,減少操控動作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可能性,從而增加駕駛安全性。據介紹,作為展望未來的座 駕,BMW i未來互聯概念車展現的絕不僅是對“駕駛”的改變。
基于安吉星強大的車載4G LTE技術和云端車聯網技術,上海通用攜手安吉星推出智能家居展區,展示了汽車連通智能家居所構筑的高速、穩定、安全、便捷的車載移動互聯平臺,為車主帶來尊崇智能的生活體驗,進一步實現安吉星在“人-車-生活”智能互聯的發展目標。
業內人士認為,智能互聯技術的出現將使車企看到商機,汽車服務越來越依賴互聯技術,車企自然不愿意將此機會拱手讓給互聯網企業。
本土車企集體失語
雖然在本屆CES Asia上,汽車展位幾乎占據整個展場的1/4,風頭明顯蓋過家電、手機、VR等科技類產品,但參展企業數量的減少、本土企業的缺失,讓本屆CES Asia失色不少。
據了解,在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各自主品牌也開始強調互聯網的創新思維,但真正形成競爭力的技術與跨國車企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國內,不少主流車 企通過與高校聯合開發的模式,在自動駕駛、電動車和物聯網領域頻頻發聲,而這些技術仍處于初級狀態,拿到國際舞臺上展示鮮有“抓眼球”的能力。
一位熟悉自主品牌的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相比北京車展上一擲千金,國內本土車企更注重營銷上的突破,而非科技的領先。從去年CES Asia失語,到今年的繼續缺席,也表明自主車企在北京車展后對CES缺乏參展勇氣的態度。
汽車分析師張志勇認為,CES也許并不是能評判自主品牌科技水平的標準,但在汽車和科技融合以及正向開發的成果上,自主品牌仍未具備足夠的實力。 “那些在北京車展上參展的國內互聯網造車企業,則由于缺乏研發技術的新亮點,或許也是缺席此屆CES Asia的主要原因。”張志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