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汽車后市場言論大忽悠 汽修廠廠主如何應對?
汽車后市場火爆的邏輯:其一是中國目前的汽車大概為1.3到1.4億量的保有量,其二中國的汽車消費也開始升級,于是產生了很火爆的汽車后市場的機會,一時間各種“專家言論”充斥在這個領域,有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然而有些并非來源于實踐,這讓基層從業者,尤其是奮戰在汽車后市場前線的汽修廠主們無所適從。
汽車后市場火爆
下面摘錄了一些“熱詞”,主要有:
1.大數據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的發展,大數據的概念越來越火熱,包括汽車大數據。然而在概念被炒熱的背后,大數據本身是否靠譜呢?
我們先看一組圖片:




通過將特定時間段特定車型的銷量和百度搜索指數進行耦合觀察,可以明顯看出銷量與搜索指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兩個數據并不能完全對應,在波動幅度、頻率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少部分產品甚至差異巨大,如上圖中的A4L。
換言之,目前的大數據,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定性分析的角度,但還做不到嚴格的定量分析。
總體而言,目前的汽車大數據依然處于非常原始的階段,即最基本的數據收集。看起來很美的背后,存在著很多硬傷。
(1)大數據本身可靠度較低。
目前的數據收集依然十分粗放,數據受到干擾的情況十分嚴重,尤其是一些通用關鍵詞。目前的大數據收集依然不夠精細和準確,而且我們同樣難以排除其他關鍵詞被干擾的可能,同時我們不知道影響因素到底是什么。
(2)評價標準是明顯的硬傷。
如某篇文章以“總閱讀量”進行排名,進而得出關注者“最關注”的排行。總的閱讀量固然是一個重要指標,但總閱讀量等于每篇閱讀量之和,換言之假如某方面文章篇數太多,讀者不得不去點擊閱讀,這樣的閱讀量并不能反應真實的關注度。而如果在總閱讀量上輔之以平均閱讀量、總文章數等指標,則評價標準就能更加客觀。
(3)數據分析解讀能力弱。
我們在獲得海量數據的同時,目前還并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的挖掘和解讀,使得數據僅僅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數字。癥結在于,我們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搞清楚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只能依靠經驗、甚至腦補(猜測)去解讀數據,這顯然是極度不可靠的。
2.加盟連鎖
連鎖經營讓品牌方節省了資金,擴大了市場,提高了知名度,在商品流通渠道、布局策略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對加盟方來說,具有失敗危險性小、經營指導多、易適應市場變化等好處。
這些我們都不否認,但是,目前中國汽車維修市場并沒有強勢品牌,行業服務現狀仍處于“散、亂、差”的狀況。
近年來在汽車維修連鎖行業中也出現了很多加盟管理上的難題,比如加盟商上門抱怨、投訴,拒絕繳納品牌管理費,雙方度過“蜜月期”關系惡化難挽回等。其中也不乏加盟商游離在總部之外的“失控”案例發生。
事實上,在汽車市場無論是售前還是售后,這個市場都是飽和甚至投資過剩的。來看一組數據,美國的汽車保有量達到2.5億輛,售后企業只有17萬家,而中國才不到1.5億的汽車保有量,售后企業就接近50萬家。
從以上數據對比不難看出來,中國售后企業效率低下,相對單人產值也低。很多做實體店的,投資兩三百萬進來,沒有兩年是無法盈利的,這還是在對行業了解的前提下,生手學習的時間也許都不止兩年,當然,還有的企業由于缺乏后續資金經營不到一年就死掉了。特別是做連鎖的,50家店是一個坎兒,50家以內的還在賺錢,超過50家的整體絕大多數都在賠錢。
3.概念風
O2O、“互聯網+”,被炒的火熱的概念,在汽車后市場刮起了一陣強風,多少企業多少門店想要借風而起,現在風停了,企業門店卻沒有穩穩落地的能力,博湃養車的倒閉,正驗證了“風停根基不穩落地難,只有摔死”的道理。
(1)偽需求構建起來的空中樓閣
快速倒閉的原因最大最快的當屬誤將偽需求當成未來主流模式,來構建平臺化產品的核心機制。
多年前的團購一窩蜂風起的時候,就有斷言說,這個不是一個可長期持續的生意。事實證明幾千家倒閉得只剩下一兩家了,但是卻燒掉了幾千億的風險投資。
互聯網+汽車打高頻和上門服務其實都是偽需求。真正的高頻是高速收費、加油和停車,這些都是壟斷商業生態而非市場經濟模式,只能通過知化(這是凱文·凱利在他的最新出版的《必然》中的一個重要章節講述的一個趨勢,意思就是使之具有智能)的方式來實現切入,事實也就是為他們提供智能化的技術支持,那這就是“+互聯網”的模式了。
至于上門服務就更是扯淡了。這是一個不可能盈利的模式,也更不可能成為主流模式。汽車的活動半徑比電動自行車的活動半徑大,以短補長得不償失,其時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成本就更大了。
偽需求作為主流模式來驅動商業生態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并不美好的愿景,生得糊涂,死得也糊涂。
(2)投資過剩提升效率才是解決方案
有一個誤區,大家似乎都認為互聯網+汽車是一個具有萬億市場潛力的大市場,真金白銀就在那里擺著,早進入就一定有紅利。
紅利是肯定會有的,這個毋庸置疑,但是絕非人人都可以分得到。市場從來都是殘酷的,它本身可沒有義務給大家均分,它只眷顧那些勝出者。
所謂的萬億市場,當下互聯網+汽車真正能夠抓得到的連十分之一都未必能達到。我們可以計算一下,4S店、具有資質的維修廠和保險公司就已經占據了80%,因為修車等高附加值的業務都在他們那里,那么美容和簡單的快修還有近40萬家實體企業要分攤。所以說搶存量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而創造增量才是最好的成功之道。
互聯網+汽車平臺也一樣的道理,無論打造平臺還是構建新商業生態,都是要在這個市場中生根的。解決這個行業的最大痛點的提升效率,增加的單位產值才能獲得利潤,這是經濟常識,也是平臺或者是創新商業生態得以存在的根本。至于噱頭炒作那些都是說給別人聽的,自己首先要有清醒的認知和深扎猛打的決心和毅力。
明確一點,消費者要的只是實惠和服務,以及質量保證,這個才是他們的利益所在,也只有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讓用戶在與你的交易中受益了,同時也讓他們有了參與感和良好的體驗了,他們才會對你的平臺或者是創新商業生態認可。
消費者需要的,絕不是一些他們不需要的軟件去鏤取不靠譜的大數據、花錢去加盟得不到品牌溢價或溢價極低的連鎖店、跟風看似美好卻只能死掉的O2O。目前,汽修廠廠主不如把握自己現在有的東西——多年打拼獲得的人脈、技術、員工等積累,踏踏實實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汽修廠。
那么好,既然大數據、連鎖加盟、O2O都不靠譜,我們門店,究竟該怎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