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應在“中國制造2025”中扮演主角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當前如何有效實施“十三五”規劃,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至關重要。為此,業內專家對“十三五”期間汽車工業面臨的新形勢進行了分析探討,總結出以下十大方面內容。
一是行業發展速度減緩。據專家分析,從2014年起,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速度開始減緩。2015年增速繼續下降,是近年來汽車銷量年增幅最慢的一年。再加上部分車企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如果還遵循原有的發展思路,極有可能出現問題。
二是發展領域拓寬。過去車企在做規劃時,只需確定重點發展的整車類型和具體車型,然后上產品,最后以產銷數量見分曉。而現在,發展領域拓寬了,不僅需要發展傳統汽車產業,還需發展新能源汽車,把創新作為重點,在汽車的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工夫,同時還要發展汽車服務業。因此,專家表示,如今單純追求整車產銷數量增長的發展方式已經行不通了。
三是跨界發展啟動。2015年起,樂視、蔚來汽車等互聯網企業掀起了“新造車運動”,這種跨界發展對汽車工業產生了不小影響。今后,汽車產業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家表示,傳統汽車企業需直面新形勢,加快發展步伐,一味關起門來自己研究發展,道路只會越走越窄。
四是新能源汽車開始走向成熟。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爭論中加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4.05萬輛和33.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不過,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還需解決技術路線、產品種類、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問題。專家認為,雖然新能源汽車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各種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走向成熟,比亞迪、北汽、江淮、精進電動、科力遠、特銳德等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應給予肯定。
五是發展要求提高。從競爭對手看,跨國汽車巨頭在中國市場陸續推出大量擁有先進技術的新車型,這就對中國品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政策法規看,我國對汽車產品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如2020年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需降至5.0L/100km;車內空氣質量標準正由推薦性標準向強制性標準過渡,限值也會加嚴。從消費者層面看,如今我國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專家表示,如今只靠數量增長求發展的企業已經沒有前途,如果不在創新上努力,很難滿足各種不斷提高的要求。
六是跨國公司調整在華戰略。目前,跨國車企已把中國市場作為戰略重點,在不斷升級傳統汽車、導入最新車型的同時,他們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也投入了更多力量。雖然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長很快,但部分關鍵技術與跨國公司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此外,跨國車企正在積極研發并推出適合中國市場的小型車和經濟型車,與中國品牌爭奪市場。同時,他們也在謀求更多話語權,始終沒有放棄在合資企業中提高股比的想法。
七是國家政策在調整。為支持汽車工業發展,過去我國先后出臺了以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進入“十三五”,國家對于汽車行業的政策還會繼續調整,把企業進一步推向市場,如準入政策的放開、補貼政策的退坡、合資政策的改變、國企改革等。
八是中國品牌發展勢頭良好。雖然對于中國品牌的發展有很多爭論,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品牌汽車產品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在增加,長安、長城、吉利和奇瑞等領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中國品牌在“十二五”取得大發展的基礎上,“十三五”一開局又表現出了不錯的發展勢頭,“十三五”將是中國品牌發展的好時期。因此,自主車企需繼續努力,社會各界也應全力支持中國品牌,使之真正發展起來。
九是《中國制造2025》實施,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全球競爭。專家表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規劃,有助于我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告訴我們,制造業十分重要,而要發展好制造業,必須具有工匠精神。如果不在苦干實干上下工夫,不克服浮躁情緒,只滿足于做表面文章,那么產品質量勢必無法提高,品牌也無法傳承,自然不具備市場競爭力。過去我國汽車工業只強調發展,很少強調與國外企業的競爭,當前制造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我國汽車企業在“十三五”期間需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培育出世界知名品牌。
十是出口形勢不容樂觀。自從2012年我國整車出口突破100萬輛以后,出口連年下降,2015年僅出口整車72.82萬輛。這一數據及出口占汽車產銷總量的比例,與歐美日韓等汽車發達國家和地區無法相提并論。未來車企不能一味地依靠國內市場,而應高度重視“走出去”,扭轉當前不利的出口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