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電池拖新能源汽車發展后腿
“爸爸,你們公司是做什么的?”
“動力電池。”
“我們老師和同學都說了,電動汽車發展不起來都是因為你們的電池搞不好。”
這是今年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股份公司董事、總經理方建華分享的一段他和9歲女兒的對話,這一來自9歲女孩的詰問讓所有從事動力電池的業內人士汗顏,也令人深思。如今,這一詰問正以現實的壓力出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面前。

日前,有媒體爆料,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正在重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動力電池。據悉,整車所配裝的電池沒有進入《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的都不予以通過。為什么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目錄要由電池決定?原因很簡單,因為電池的安全性不容忽視。此前,國家暫停三元鋰電池客車推廣目錄,也是基于電池安全性等方面的考量。此次因為電池問題,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面臨重審,一定程度上也使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進過程受到影響。
有了真金白銀的財政補貼再加上不搖號、免費牌照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步打開。以北京為例,新能源汽車牌照指標在兩期申請配置后,只剩下一半,可見政策扶持的效力。雖然這些申請是否能百分之百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新能源汽車消費還不好說,但至少可以說明,普通消費者有了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和意愿。另一方面,國家也加強了新能源汽車在公共領域的推廣。如在年初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提出,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應更多地購買新能源汽車,政府機關、公共交通和出租車公司、環衛和物流部門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新增車輛比例要提升到50%。
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卻出了問題,不得不讓人惋惜。雖然重審目錄通知還沒正式公布,但相關企業已經得到了確切消息,重審顯然不是空穴來風。不過,撇開市場需求不談,電池問題的確有重新審核的必要,而且不僅僅是審核資質的問題。不得不承認,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動力電池面前,我國又出現了技術危機。
長期以來,業界一直痛心于傳統汽車領域,自主品牌在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希望新能源汽車能夠“彎道超車”。但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僅動力電池方面,我國與日韓至少出現了5年的技術差距。除了技術上的差距,國內的動力電池市場還存在無序競爭、結構性過剩、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動力電池價格卻不斷下探等問題,一些資質不全或不具備研發能力的企業混雜其中,嚴重損害了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工信部已公示三批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共有25家企業上榜。而自今年1月起公布的3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涵蓋了1022款新能源汽車車型。盡管沒有一一查證,但其中電池供應商應該不僅僅來自25家符合目錄的電池企業。加之此前已發生的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我們有理由質疑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安全性。重審,從這一角度出發確有必要。惟愿,電池問題不要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老大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