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產收購三菱的分析與思考
本月業內最重要的新聞之一就是日產對三菱的收購。雙方在資本方面展開了密切的合作,日產將斥資16億歐元收購三菱的股份。使其持股比達到34%,一躍成為三菱最大的股東。
說到本次并購,有一個背景不容忽視。那就是三菱在被宣布收購之前,已被燃油造假案所拖累,財政壓力驟增。同時在并購之前,雙方在微型車領域的合作就甚好,在日本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用于對微型車的生產和研發。另據消息人士透露,在該合資公司中三菱為日產生產了大量的“貼牌產品”。
說完背景,不妨對該次收購后,雙方的利益展開分析。
日產:擴張與完善市場布局,向豐田施壓的需要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末雷諾—日產聯盟形成,卡洛斯-戈恩于2005年成為雙CEO后,對大眾、豐田的趕超就從未停止。日前,日產身為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去年全球銷量不俗。而作為日本第六大汽車制造商的三菱,在其全球業績下滑的情況下,仍然在泰國、印度尼西亞為首的東南亞市場取得出色成績。在此情況下,雙方的聯手,發揮雷諾,日產,達特桑和三菱在不同地區的優勢,足以更好的提高業績,加緊在銷量上對豐田的追趕。
相信國人對于三菱的認識更多的局限于SUV領域,而對三菱在轎車領域的認知則不高。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三菱近期的慘淡。其實相同的問題不僅在中國,在歐洲市場也有。三菱從2013年開始在德國等歐洲市場陸陸續續的撤掉了SUV以外的產品。
然而就如之前所說到的,三菱在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還是有著不俗的市場占有率。而在當地的產品除了熟知的SUV,帕杰羅、歐藍德外,藍瑟、皮卡也是主力軍。回到大本營—日本,三菱在K-Car和電動車領域也仍是佼佼者。
也正是這一優勢,將極大地幫助到日產去完善市場布局。對于這家在歐美已取得不錯成績的車企來說,在日本車流行的東南亞市場搶占市場份額是重要任務,也就現在該地區向老對手豐田和本田施壓。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樁并購宣布之前,豐田已與斯巴魯、馬自達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同時豐田CEO豐田章男也在近期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要借助資本的力量,對相關品牌進行整合。爭取在今年讓子公司大發成為日本微型車市場的領軍品牌。此話也不妨看作是對三菱在微型車市場的挑戰。
三菱:及時遇上了緩解財政壓力的幫手
燃油造假案后的三菱汽車在財政方面的壓力是可想而知,200億歐元的罰款都已讓大眾頭疼,何況三菱。同時由于三菱重工旗下的主營業務—造船和其他金融衍生業務近年來的持續低迷,已讓三菱汽車倍感壓力。此番日產的入股也可以極大地緩解。
并購的消息已經宣布,從雙方的股價來看印象還是有的。但是股價只能說明短期情況,畢竟這樁交易還沒有真正完成。而完成之后壓力會更大,其中基本是需要日產方面承擔。畢竟三菱在過去的幾年里除了日本和東南亞外,在美國、在澳洲、在歐盟都以失敗告終,甚至退出了很多個國家。這對于日產來說應該如何處理也值得我們進一步去觀察。
總之,真正的麻煩還在后面,日產若想成為日本乃至全球最大的汽車,要走的路遠不只收購三菱這一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