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互聯網造車企業的“雙雄”路線
在電影行業有一種類型叫做“雙雄”,用兩相砥礪的架構來展示故事,故事中的兩位主角或棋逢對手,或亦敵亦友。
這樣的場景也許即將出現在新造車企業。
5月30日,與外界預測基本相同,原沃爾沃汽車中國銷售有限公司總裁兼CEO付強將加盟和諧富騰,旗下全新組建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愛車公司,出任首席執行官。繼原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戴雷、原上汽集團副總裁張海亮、原上汽集團副總裁丁磊等人之后,付強成為又一位投身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傳統車企高管。
付強的加入,讓愛車公司這家和諧富騰的子公司進入公眾視野。2015年河南和諧與和諧富騰共同出資成立愛車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5億元,河南和諧及和諧富騰分別出資28%及55%,未來引入的其他投資者出資17%。
2015年,愛車公司通過收購綠野汽車取得汽車生產資質。其將作為和諧富騰旗下的經濟型互聯網智能電動車研發和生產平臺,愿景是打造親民價位、純電驅動、智能操作、互聯網體驗的產品。據稱,愛車公司的第一款及第二款電動車目前都已經完成設計,最快將于2017年投放市場。
和諧富騰旗下另有一負責高端品牌的Future Mobility (FM)公司,與愛車公司的業務是平行關系,主打偏高端的“愛迪生”品牌。和諧富騰未來將生產“愛迪生”和“iCar”兩個品牌的電動汽車,前者主打高端品牌,后者主打經濟型。兩大品牌相互獨立,覆蓋不同目標群體。
這也是樂視、智車優行、小鵬汽車,包括蔚來與車和家之后,又一家以多層次“產品線”形式入局的新造車企業。專注于不止一款產品,以新造車者的身份,這樣的策略不顯冒進嗎?
這個問題,智駕君(微信號:zhinengqiche)曾向樂視副董事長丁磊提出過,丁磊向智駕君表示,樂視與法樂第未來(FF)合作、聯合阿斯頓馬丁以及發布“Lesee”之間并不沖突,是樂視一整套體系的不同組成部分。
無獨有偶,2015年6月14日,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卸任總裁一職,保留董事、股東身份,和李斌先后創辦蔚來汽車和車和家兩家電動車企業。前者從高性能電動車出發,而后者從“小而美”的經濟型電動車出發。
同樣的,智車優行和小鵬汽車同時面世的也是兩款車,由未來的顧客選擇一款進行量產。
縱觀汽車企業的發家史,有的從小廠和經濟型車做起,例如本田或者多數中國自主品牌汽油車;有的從高端做起,例如特斯拉,但當前中國新造車者們“雙雄”式的產品模式,幾乎沒有先例。
如果要類比,只能是IT行業的硬件制造商們有類似的做法,例如英特爾或英偉達,每次都會發布從高到低的一套產品線,包含一個平臺下不同級別的產品,一次性覆蓋全部市場人群。這種互聯網式的策略用在造車上,似乎正成為一種共識。
產品研發周期漫長的汽車,適用這種“迭代”的開發和營銷方式嗎?每一代汽油車平臺的開發的周期都要以“年”為單位計算,同一套平臺,例如大眾的MQB平臺,又會被使用很多年。
也許“汽”車不行,但中國的新造車者們采用的無一例外都是電動平臺。
以法樂第未來提出的VPA可變電驅動底盤架構為例,簡單的電池和電動模塊的組合,就可以改變車體的結構甚至動力模式。如果有新的電機或者新的電池技術,加入這個平臺幾乎是零成本。
同樣的,特斯拉Model S從一開始的60kWh型號到新的90kWh型號,從帶“P”的高性能到帶“D”的雙電機結構,車身迭代的速度遠遠超過汽油車。而按照特斯拉的設計,即使“超級工廠”未來研發出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目前的平臺也很容易更換升級,所需時間不到3分鐘。新款的Model X幾乎就是Model S的SUV版本。
這是從硬件上給予“雙雄”入局的底氣。而從軟件層面,OTA使得汽油車以“完美姿態”出廠的舊格局變得不是那么重要。
對于新造車企業來講,用戶拿到車是整個產品體驗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不斷的修復和升級將根據市場反饋進行調整,高端和中低端用戶的不同需求,也將通過有區別的系統或者功能不斷完善。
根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未來汽車的差異化將更加明顯,甚至會出現針對不同場景專門設計的不同車型。在傳統汽油車行業,由于平臺開發的漫長和變更困難,一款車需要不斷妥協才能覆蓋盡可能多的用戶。
這份報告指出,在共享和智能交通的大環境下,差異化在軟件和硬件上將十分明顯,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配硬件,再根據需求增刪軟件功能,一款產品滿足所有需求在過去和將來都不可能實現。
所以在不斷出現的“雙雄”現象中,我們似乎看到了“野蠻人”的新玩法,非要給這種玩法打上“互聯網思維”的標簽也不是不行,但如此多的團隊選擇這種策略,更多的是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前景決定的。
當然,利弊從來共生。對于小一些的團隊,“二選一”也是一種方法,避免了精力和財力的分散,對于大一些的團隊,同時推出兩款甚三款產品是產品和市場的共同方向。
“雙雄”的結局往往是大起大落,兩個主角要么同時遠走高飛,要么同時墮入黑暗。
但這也正是這類電影引人入勝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