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告“三星”看自主汽車前途
最近,對于華為狀告三星一事,在社會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由于,這是在中國與美國兩地同時發起訴訟,這就使官司明顯的成了國際企業之間訴訟。自然,這樣的一次世界第一與第三的較量,明顯的在自己的國家說法不一樣。在國內,華為的表現,可以說給國內的自主制造挺直了腰桿;而在韓國,處處又是一邊倒的指責華為,認為是山寨行為企圖通過官司贏的國際性質的廣告效應,這樣一來,官司雖然分出勝負,但口水仗的打拼、似乎已經是注定的了。
其實,作為華為制造,這個時候敢于挑戰手機老大地位的三星,而且在訴訟中充滿了理直氣壯,這就明顯的說明了華為在知識產權與據理力爭方面,是心里有底的。盡管,華為最為后發企業,在國際上的占有率遠不及三星,但能夠通過自給自足的知識產權向世界第一叫板,這本身就說明了華為這幾年埋頭于創新與研發的優勢體現,就沖著一點,同為代表自主制造的自主汽車企業,確實應該學學華為怎樣為自己爭取權益。
誰都知道,現在華為在手機市場的沖擊力尤為突出,不僅在國內的市場的份額扶搖直上;而且,就是在知識產權與專利方面,也有著自身的優勢。據不完全統計,華為在申請專利的數量上,一直是國內的王者,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這一自主制造企業有了敢與外方掰手腕的底氣。所以,這一次能夠與世界第一的三星訴諸法律,過去恐怕連想都不敢想。反觀國內汽車制造,雖然也有了不小的進步,但由于技術層面的滯后現象嚴重以及知識產權的重視遠遠不夠,這就使汽車制造技術、明顯的處在短板上。特別是國內山寨現象的頻繁發生,也使得汽車制造的拖后腿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這一次華為狀告三星的現象,無疑是對汽車制造形成了刺激,并促使自主車企在創新技術與維護自身知識產權方面,應該多有所作為,這恐怕才是汽車發展不掉隊的關鍵。
可以說,這一次華為能夠敢于向世界第一發起挑戰,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足夠的勇氣的。過去由于技術核心大都掌握在外方手里,國內制造企業就是想據理力爭、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而現在,由于華為在專利技術上有了質的突破,像每年華為所要收取的專利使用費為2個億、盡管也同樣要付出3個億專利使用費用,但已經說明了華為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主動性。反觀國內的汽車環節,雖然自主企業的專利申請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在數量上有了一定的份額,但就是由于核心技術的專利少之又少,從而在汽車專利方面,明顯的處在劣勢地位。這其中,也不乏出現過,敢于冒頭與外方對簿公堂的企業,只是由于自身的技術儲備少得可憐,從而在官司上,不是靠著政府的強力打贏官司、就是通過抹稀泥的辦法不了了之,這就使國內汽車企業在知識產權的境遇、很久以來一直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
至于,國內企業打技術牌的問題,國內汽車盡管這么多年來一直不斷地追趕,但其市場份額所形成的劣勢,仍較為突出,這就注定了企業在沒有核心技術依托的清況下,很難在競爭中向外方發起攻擊。在這里不得不提及,針對知識產權的完善與發展問題,國內汽車企業顯然很難與越來越強勢的IT業相提并論,像國內著名的“BAT”,已經在國際上進入到制造的第一集團。不要說將韓國的IT業摔下好幾條街、就是面對著美國IT企業也好不落下風。相反,我們的自主汽車企業,就連一個德系車里的BBA都很難搞定,更談不上世界領先了。
所以,有了華為單挑三星的大事件出現,無疑是對汽車企業、有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只不過,苦練內功與不斷創新,仍是擺在自主汽車面前的繞不過去門檻。在苦練內功方面,現實的汽車技術是明擺著的,在國際采買的越來越普遍話,這就意味著,只要企業具有更高的整合能力,才會形成自主制造的產業規模。所不同的就是,在所有企業都是一種制造模式的時候,就要看誰的技術更精湛、誰的系統優勢更明顯,只有這樣,才是建立比較優勢的重要前提。
同樣,在知識產權的把握方面,國內汽車企業,理應放棄走捷徑的做法,而是踏踏實實的做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具體研究工作,這才能使自主汽車真正有抬頭之日。如果這個時候,知識產權問題不斷地擾亂自主發展的視線,很難想象自主汽車會在競爭中有什么大作為!像一些山寨制造,之所以能夠段時間形成氣候,不得不說是管理部門在申請專利方面的薄弱與漏洞。所以,這就更需要政府嚴把產權的準入關,只有這樣,才能逐步使企業有更好的競爭優勢。
客觀地講,針對華為的官司,具體輸贏上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單是一個敢作敢當的勁頭,確實反映了自主制造已經真正進入到國際發展道路上。為此,處在制造業落后層面的自主汽車,更應該意識到競爭優勢從何來這一問題,只有如此,自主汽車制造的發展,才能夠整體上取得飛躍。否則,任其山寨車現象橫行于世、任其欠缺創新的專利滿天飛,最終只能是越來越受制于人,這恐怕才是最大的悲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