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電商漸進成熟,或成投資最好時機
互聯網創業者,對二手車的理解逐漸清晰
從近期看,二手車電商不可能成為一種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行業,其商品屬性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大宗、極度非標準化、信息不對稱、用戶教育成本極高),使大多數創業者低估了成功的難度,也并非創業之初想象得那么條理化。 其實,傳統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形成,交易行為偶然性里蘊藏的必然性,是經過了市場多年來發展形成的自由生態,從用戶意向的產生、到信息的連接、再到經過多環節(C2B2B…2B2C)的需求對稱,并無任何邏輯性與條理性可言,這雖然極大地挑戰了互聯網創業者們進入二手車行業的耐心和判斷力,但是也使其能夠切身地理解到互聯網方法論的瓶頸與業務的本質。 資本的寒冬給二手車上了一課,不論是C2B、C2C、B2C、估價,或是檢測、拍賣、大數據應用、金融等任何一種模式,在經過兩年多轉型、升級的洗禮后,在生存壓力下都對二手車交易的理解變得更加清晰和理性,或越來越重、或越來越切合實際、或越來越尊重線下,雖然大家都意識到了二手車的創業并不是一個短賽道,但當大家認清楚這不是一場資本游戲與數據之爭后,反而所做之事與所布之局會越來越接近正確。
從回報周期來看,輕薄的模式幾乎沒有機會 冗長的業務鏈條、非標準化的商品,極度不對稱的信息,使二手車創業者們苦不堪言。但孰知在互聯網創業領域,四兩搏千斤的任何一種標準化、高頻“輕薄類產品”,幾乎已無機會可言:一則贏家通吃(如近年來各大巨無霸的合并案)、二則有很強的技術壁壘(如特斯拉、蘋果、智能硬件、云計算等)。為此本人常常跟朋友們開玩笑說,如果你選擇這樣的創業項目,BAT類的大佬們買都懶得買你,直接一個生態圈砸下來就把你干死。 第二種非“輕薄類產品”,就是O2O。O2O概念破滅的主要原因有二,或是在對offline沒有直營與控股情況下,一廂情愿地用平臺化思維,對自己的產品盲目自信;或是以大勢廣告、縱橫捭闔之勢,以密集試、高成本的地推手段實現整合,這種平臺化思維導致的常見結果就是,在二手車商面前,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常常感覺到力不從心。 風口已過,上述兩種“輕薄類產品”,對創業者沒有機會,那么對投資人亦如此。重度垂直、回報緩慢的二手車創業模式雖然苦逼、并且回報周期較長,但存活的可能性極大。
政策利好,二手車電商或釋放機會 二手車“國八條”。一,限行政策雖存在短期的執行博弈問題,但“解限”是遲早的事;二,根據本人二手車交易市場四年的工作經驗與主機廠負責二手車三年 的工作經驗,在稅制改革釋放機會方面作大膽的猜測:傳統集中式的二手車交易市場,由于土地使用的低效、形成的歷史原因、體制機制等問題,會逐步分年分次淡 出歷史舞臺;雖然這將為4S店集團類的二手車業務帶來極大利好(新車4S店在美國二手車交易量占到一半以上),但由于其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與對管理難度的恐懼,恐怕在兩年內不會成為主力。反而,二手車品牌連鎖店、互聯網交易新模式會在這兩年內成功卡位、迅速崛起。
盈利能力使投資回歸商業本質 中概股不再像過去,在美利堅馳騁。這一點投資界都很清楚,具體原因不予贅述。2014年到2015年所謂的“風口論”即將破裂,用戶量、日活、月活, 也不再成為估值的主要標準,資本市場的目標,也向具有變現能力與盈利能力的項目轉移,商業已呈回歸其本質之勢。雖然并非絕對,但趨勢是明顯的。 理性地審視二手車領域,“用戶量”與“成交量”兩項指標,似乎不足以維系一個創業項目生存,“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買單”的方法論放在二手車交易方面也 未盡可知。據了解,美國成熟市場成功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三塊:一是交易、二是金融、三是售后,并且這三塊利潤占比分別是4:3:2左右,但在國內的二手車 的金融滲透率最高的地區,也沒有超過20%,而美國高達40%以上,即便前景很好,但在短期內卻難以為繼;售后服務相對于二手車的交易來講更加零散,做起 來難度更大。
因此,二手車電商創業項目要想生存,必須在交易上具備盈利能力,或至少,能夠攤平人員與推廣的成本。
二手車輿論環境還需凈化
這部分文不對題,點到為止。由于行業門檻不高導致二手車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用戶多年來一直對購買二手車心存芥蒂。本來在品牌廣告的教育下,多數用戶以為新型的二手車模式帶來更多的信任,但是由于行業互黑而導致各類平臺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這顯然對用戶購買二手車的信心造成另一層的打擊,間接地影響到用戶對整個二手車行業誤解。
沒有創業情懷,即使掌握一萬種互聯網方法論,也是徒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