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 自主品牌的窗口和機會
就在幾天前,奇瑞對外宣稱“改款”的第五代瑞虎3上市了。這對奇瑞來說,是個重要的時刻。而對于自主品牌而言,也是一個值得回望和書寫一筆的時刻。細數目前市場上的中國品牌SUV品類已經數不勝數,但說到開創者,當屬奇瑞的瑞虎品牌。早在2005年,奇瑞第一款SUV車型問世并命名為“瑞虎”,開啟了自主品牌SUV時代,也為后來市場為自主品牌SUV打開窗口邁出了第一步。
今年,SUV的發展勢頭開始趨緩,全國乘聯會副秘書長崔東樹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2015和2016年是自主品牌借SUV實現發展的最后的“窗口期”。對于奇瑞而言,也不是第一次面對這種關鍵的“窗口期”。實際上,奇瑞的發展過程,也正是中國的自主品牌發展的縮影。那些曾經出現、正在出現和快要關閉的窗口和機會,也正是自主品牌需要好好把握的。
轎車窗口 大干快上
自主品牌汽車曾在“十五”時期迎來第一個窗口期。
2001年,可以說是中國家轎的起步年。其時,政府首次將“鼓勵轎車進入家庭”八個含金量極高的字寫入“十五”發展計劃綱要,并開始逐步放開轎車生產準入限制。從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中對老百姓擁有車輛的權力認可進一步升級到了鼓勵。
當年5月10日,國家計委宣布放開對國產轎車價格的控制,加之城鎮居民收入提高,在此背景下,各類資本相繼進入汽車業,獨立于大型汽車集團之外的自主品牌車企開始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奇瑞、吉利、比亞迪、華晨、江淮、力帆、長城等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陸續進入乘用車特別是轎車生產領域。
政策松綁的力量是驚人的。2001年這一年時間,奇瑞生產汽車超過2.8萬輛,是前一年的14倍。而奇瑞的銷售額也達到了20多億,除去所有成本后仍然盈利13億元。奇瑞從此駛上了快車道。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脈絡就很清晰,奇瑞自2003年推出堪稱傳奇的QQ以來,2005年達到了月均1萬輛的銷量,形勢非常不錯。當時的奇瑞人有了種錯覺,“當時就覺得掙錢太容易了,就想要把每一領域的產品都要鋪到。”實際上,當時還是汽車新軍的奇瑞并不具備開發中高端汽車的能力,窗口打開了,卻沒能有更多斬獲。
2004年奇瑞推出“東方之子”進軍B級車市場,本來是極好的機會。要知道,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02年的41%降到了2004年的29.2%,2005年更是降到了18%,后來直到范安德空降中國執掌大眾中國后局面才得以改觀。可遺憾的是,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雄心勃勃的“東方之子”折戟沉沙,奇瑞自QQ以后,再也沒有這種傳奇的車型出現。很快,缺乏競爭力的東方之子銷售慘淡,開始逐步退出市場。
為什么當時大家一窩蜂地上車型呢?我們看當年的政策就能明白。2004年,正是中央決策層把自主創新提高到國策的程度,當年轎車產銷也超過了200萬輛。自主品牌搭上了順風車,正如今天我們經常說的,臺風來了,豬都能上天。時機是非常好。但是,機會并不是誰都能抓住的。欣喜與遺憾并存。
同時期的自主品牌,新手比亞迪2003年才進入汽車行業,略過不表。2004年的吉利,正在開始內部的流程再造,進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設。而長城汽車,則在靠使用貨車底盤的賽弗SUV開辟出成功之路后,繼續在經濟型SUV的道路上前進,并最終確定了SUV的主導方向。在繼長城2003年香港上市后,2005年,吉利也在香港上市。而我們看到,時至今日奇瑞依然沒有和資本牽手,繼續著獨行俠的路子。
2007年成為中國自主品牌的一個高峰,當年國內乘用車500萬輛的總銷量中,自主品牌占到了三成。當年汽車出口超過50萬輛,而且基本上是自主品牌一統天下。而國家也終止了外資與合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各類轎車企業得以在一個公平的稅負平臺上開展競爭。不過,WTO的保護期已過,是好是壞都得靠自己了。
但2007年以來,奇瑞在產品戰略上的失誤則讓人多少有些遺憾。2007年開始的幾年,過了百萬輛銷量的奇瑞進入艱難時刻。搞合資,推行多品牌戰略,以及多達140個齊頭并進的研發項目等等,奇瑞有些迷失了,直到2013年,奇瑞終于宣布回歸“一個奇瑞”。
在轎車方面,2008年9月,奇瑞寄予厚望的A3上市。對奇瑞而言,A3有著不一般的意義。它是奇瑞從“價格優勢”向“技術領先”、“品質領先”轉變,從“成本領先”向“品牌創新”轉變的先鋒產品。奇瑞當時希望通過這款產品與合資品牌進行正面較量。但由于A3定價高于8萬,消費者會更愿意選擇捷達和桑塔納。后來A3雖然降價,但已經錯過時機。
而就在這個自主品牌提升的時期,低調的合資企業也做了完美的轉身,進行了體系升級、戰略調整等,不久后迎來了新的一波爆發,這是后話了。
SUV窗口 無心插柳
如果說,“上帝關上一扇門,必將打開一扇窗。”那么,這扇窗就是SUV。隨著轎車市場之后爆發的SUV市場的發展也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自2005年第一款自主品牌SUV奇瑞瑞虎3上市算起,過去十年中,中國SUV市場一直沒有停下自己前進的腳步,SUV從90年代初期以一種“越野車”的形態進入中國,到演變成城市SUV開始占據市場的主流,需求的提高以及多元化讓SUV風生水起。SUV在2010年更是進入了高速增長的階段,連續幾年復合增長率都超過30%,2015年則達到了53.9%的增長率頂峰,而且市場份額已經超過30%。
如果說第一個窗口期讓自主品牌車企漸成規模,那么SUV“井噴”帶來的龐大市場需求,為自主車企開啟了第二個窗口期,中國汽車產業由此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奇瑞也在2005年成功完成了從微車到SUV的跨越,但是根據后面的發展來看,瑞虎SUV系列的成功頗有無心插柳的意味。相對于長城汽車堅決進入SUV領域,奇瑞在SUV的研發上始終不溫不火。這幾年奇瑞頗為用力之處是艾瑞澤的轎車系列,但是當艾瑞澤7的體驗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同級別合資對手時,SUV市場的“井噴”甚至讓一些本已無力回天的車企借尸還魂般地復活了。
再反觀長城“借東風”的轉變,2008年時,總銷量只有12.5萬輛的長城同樣有皮卡、轎車、SUV、MPV四大品類和迪爾、精靈、炫麗、酷熊、嘉譽等9個品牌。除了迪爾在國內皮卡市場處于領先外,其他品牌沒有一個占主導地位。而且作為主推產品的轎車品牌精靈,月銷量只有200輛。
與同時期的奇瑞均衡發展轎車不同,長城汽車在市場調研中發現了SUV的巨大潛力。其后,2009年長城汽車進行了品牌戰略重整,縮減品牌數量,確定了三大品類品牌,并確定了哈弗SUV為發展重點。在之后的幾年,哈弗SUV重新奪回并始終占據著經濟型SUV細分市場的第一位,著實風光了一把,趕上了風口。
正如馬拉松比賽一樣,不到終點就只有暫時的領先和落后,如果以百年為時間標準來看,自主品牌都還剛剛成年。在接下來的幾年,自主品牌還將面對新的機會和窗口,比如目前的新能源和智能駕駛。而對此,長城汽車掌門人魏建軍也曾形象地說過,“中國搞產業基本都是機會主義者,汽車業機會也很多,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些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