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成油耗重災區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情況》,結果顯示:2015年,乘用車行業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97L/100km。而2014年,這一數字為7.22L/100km。這意味著,2015年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不降反升,而且增長了0.75L。
對于這一結果,有行業專家表示,這與去年SUV銷量和市場占有率的快速增長有很大關系,企業的生產結構偏向于SUV,勢必導致油耗上升。
為印證SUV導致油耗上升的觀點,記者查閱了部分SUV的油耗數據,發現近兩年銷量增長迅猛的SUV,油耗比同級別的轎車高出不少。因此,SUV份額的增大,是導致行業平均油耗上漲的重要因素。
SUV熱銷帶動油耗上漲
據記者了解,2015年116家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97L/100km。其中,89家國產乘用車生產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66L/100km。值得注意的是,與2014年相比,2015年乘用車的油耗不降反升。2014年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22L/100km,國產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12L/100km。
記者分析了國產乘用車企業的油耗排放情況,89家企業中有22家企業的平均油耗沒有達到2015年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的達標值。在去年不達標的名單中,獵豹、江鈴控股、福建奔馳、華晨金杯等車企上榜,原因是這些企業以生產SUV和MPV為主。以獵豹汽車為例,其主要產品是SUV,除了飛騰C5配裝1.5L發動機外,其余SUV均配裝了2.0L及以上排量的發動機,這些車型的油耗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記者注意到,2015年乘用車平均油耗的增長與SUV銷量的增長呈正相關關系。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SUV市場銷量已突破600萬輛,至627.25萬輛,較2014年同比攀升了52.7%,增幅高于整體乘用車市場43個百分點。同時,SUV在乘用車中的市場份額提升8.8個百分點,突破三成,至31.1%。
對于SUV銷量增長與乘用車行業油耗上升的正相關關系,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認同。
SUV與油耗存在天然矛盾
在崔東樹看來,SUV與油耗存在天然的矛盾,SUV車身較重、風阻大,油耗自然也會比較高。近幾年,隨著汽車節能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車企對SUV的油耗控制有所進步,但相比轎車,SUV目前的平均油耗仍然要高出10%~20%。
記者查閱了2016年上半年銷量排名前十的車型油耗,發現SUV的油耗均明顯高于轎車。SUV銷量前三的車型——哈弗H6、寶駿560、傳祺GS4,油耗分別為7.4~10.4 L/100km、6.8~7.5 L/100km、6.3~6.7 L/100km;而轎車銷量前三的車型——朗逸、捷達、速騰,油耗分別為5.8~6.9 L/100km、5.8~6.6 L/100km、5.9~8 L/100km。
有專家指出,SUV油耗之所以偏高,源于其較大的體積和自重。特別是一些強悍的越野型SUV,往往采用非承載式車身,自重更大。目前,市面上城市型SUV的自重普遍在1.4~1.8噸之間,越野型SUV的重量甚至會達到2噸以上。企業針對自重較大的SUV,往往會上調所配裝發動機的扭矩,油耗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企業需多種方法應對
無論是從環境污染還是從能源緊缺的角度出發,降低乘用車平均油耗都是大勢所趨。按照此前工信部制定的油耗達標值,從2015年到2020年,車企每年要實現平均油耗的目標分別為百公里6.9L、6.7L、6.4L、6L、5.5L和5L。但業內普遍認為,車企要挑戰5L/100km的油耗難度很大。“今明兩年相對輕松,但2018年以后,油耗每年都要降低0.5L,對企業的挑戰會很大。”崔東樹說道。
另一方面,作為油耗“重災區”的SUV市場熱度依然很高,仍是車企爭先布局的領域。在油耗與市場之間,車企陷入兩難境地。對此,崔東樹表示,盈利能力是車企的重中之重,在SUV市場火熱的背景下,車企會繼續發展SUV,保證銷量,鞏固市場地位。
那么,車企該如何應對越來越嚴的油耗標準?崔東樹認為,企業應該快速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一方面,這兩種車型可以降低企業平均油耗,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潛力很大。事實上,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純電動SUV和混動SUV已經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中。純電動SUV零油耗、零排放;混動SUV的油耗表現也明顯優于傳統動力的SUV,特別是那些采用重度油電混合技術的車型,其在擁堵道路下的節油效率十分突出。
此外,強化車身輕量化技術和增加小排量發動機的應用也是降低油耗的有效途徑。隨著車身材料和結構設計的進步,一些廠家已經開始降低SUV的整備質量。同時,目前市場上1.6L及以下排量的SUV占比越來越高。
“當前SUV市場競爭火爆,車企的壓力很大,想要實現發動機小型化以及車身輕量化的難度不小。”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說,“這些先進技術需要資金支持。以車身輕量化技術為例,為了實現更多部件的輕量化,企業的做法是采用高強度鋼、鎂鋁合金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等來代替傳統鋼材,但這會增加車輛成本。同樣,車企發展混合動力技術,也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