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車型、新能源汽車等新一代“滬產車”嶄露頭角 為上海制造業提供新動力
8月8日,上汽通用汽車金橋生產基地迎來最后一輛別克凱越的下線,至此,這款于2003年4月19日登陸中國、歷經13年市場洗禮、累計銷量達到268萬輛的傳奇車型正式停止生產。
一款經典車型停產,直接原因是上汽通用品牌戰略的調整。上汽通用別克品牌在國內發展歷程中,凱越曾是主力軍,但隨著別克其他車型的后來居上,13年前問世的凱越逐漸跟不上潮流。上汽通用方面介紹,中國汽車市場日新月異,消費環境、市場格局,以及消費群體的結構、年齡、價值觀等都產生了巨大變化,綜合考慮這些背景,出于新的品牌布局和定位,做出停產凱越的決定。“目前‘80后’和‘90后’的消費觀念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他們對汽車款型的需求變化大,產品忠誠度不高。”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教授陳榮章表示。
上海產能“讓位”于外地
凱越停產,對汽車公司來說是一次品牌戰略轉型,而這款汽車的停產,同時也折射出上海汽車工業和制造業,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記者了解到,歷時13年的凱越,是少數始終在上海“土生土長”的車型。2003年第一輛凱越在上海下線,此后這款經典車型歷經數次改款,但一直在上海本地生產。
土生土長的“滬產車”曾是上海制造的驕傲。不管是凱越,還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流行的普桑,中國汽車市場上的一個個神話,許多都由“滬產車”締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內行的消費者青睞于購買上海本地生產的汽車,因為人們認為上海汽車工廠管理好、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然而隨著上海汽車工業的全國布局,以及各地車企能力提升,如今消費市場上已經幾乎不存在“滬產車”的概念。
凱越問世后,上汽通用公司開始加快全國布局,至今已經在上海以外形成沈陽北盛、煙臺東岳和武漢三大生產基地。做出類似選擇的不止上汽通用,上海汽車工業另一大巨頭上汽大眾,目前擁有安亭、南京、儀征、寧波、烏魯木齊、長沙六大生產基地。這兩家合資企業,近年來在全國各地投建的新基地,現代化程度要超過上海本部,勞動力等成本又相對低廉,因此它們將越來越多的暢銷新車放在上海之外生產。
這樣的背景下,近兩年來上海汽車工業產值的下滑便在情理之中。去年全年,上海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同比下降2.3%,今年上半年又下降了3.3%,降幅進一步擴大。分析人士指出,上海汽車制造業產值下降,一方面由于全國車市增速放緩,以及上海市場受限購限行擴大影響進一步萎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本地主要車企主動進行的產能轉移,新增產能多集中在滬外基地。兩個因素疊加,導致上海汽車制造業產值持續下降,并對上海工業產值下降產生直接影響。
上汽通用如今的“銷量王”英朗,如今主要在武漢基地生產。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凱越停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在價格上和英朗有所重疊,從發展前景看,凱越需要給英朗“讓位”。從微觀看,凱越“讓位”英朗,是車型品牌的更替;從更廣的視角看,這是上海產能“讓位”于外地產能,讓位背后,有著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結構空間布局上的變化。
新的動力在上海形成
“讓位”之后,上海造什么車?這將是凱越停產后,上海汽車工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從汽車制造的上游鋼鐵行業看,隨著寶鋼“戰略大轉移”,正在逐步離開上海。未來的上海汽車工業,會不會出現類似鋼鐵行業的走向?
“上海的汽車工業在向外走,但內部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新的動力在上海形成。”上海汽車工業領域研究者介紹,過去普桑、凱越以及更早的“上海牌”是“滬產車”的代表,而今天的新一代“滬產車”開始嶄露頭角,比如剛剛開始投入國產的凱迪拉克等高端車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等。過去合資品牌的經典車型代表上海制造,如今這些新的滬產汽車,規模雖不及過去,但更能體現出上海制造的技術、人才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等核心優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38.3%,高于全國增長速度。
“截至目前,包括近期最為熱門的互聯網汽車在內,所有的榮威汽車都在上海制造。”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車榮威的產銷量同比增長60%,上汽與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榮威RX5互聯網汽車上市兩周訂單已經破萬。上汽通用方面也表示,凱越停產后,品牌不會消失,未來可能還會有完全不同定位的新車,帶來凱越品牌的重生。這些新一代的上海產汽車,將為上海制造業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