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交易漸熱 業界確眾說紛紜
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2459.76萬 輛,同比增長4.68%。汽車總保有量也隨之超過1.7億輛,繼續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產銷大國。
伴隨著汽車普及程度的提高與汽車消費觀念的不斷成熟,人們對于二手車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從而帶來了二手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據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數據,2015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額5535.40億元,相比上年同期上漲26%。到2020 年,中國二手車交易規模將達到2920萬輛,新車與二手車交易規模比例將接近1:1。
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帶來了多方對于二手車市場的“覬覦”。作為汽車市場重要力量的高端汽車品牌,也紛紛看好中國二手車市場,推出了自己的二手車品牌。與此同時,眾多二手車電商平臺,更是挾巨額資本強勢介入,各種廣告奪人眼球。
而 作為目前二手車交易最主要部分的實體二手車市場,盡管受到電商平臺、品牌二手車的競爭,但增長平穩,優勢依舊。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相關報告的數據顯示, 2015年,全國二手車交易市場數量共1139家,與去年持平;市場內的經營服務企業數量為40179家,同比微增長0.8%。
長期以來, 線下的實體二手車市場幾乎是唯一的二手車交易場所。在這里,聚集著各個品牌的二手車,買方與賣方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但分散化的交易方 式、有公信力的二手車評估機構的缺失,降低了交易的效率。整體上而言,多年來積累的豐富海量的二手車資源,與積淀的管理與從業經驗,這是實體的二手車交易 市場的優勢所在。“二手車交易中的線下體驗過程十分重要,這是線上交易無法取代的。希望傳統和電商互相借力,將二手車市場越做越好。”有傳統二手車交易業 內人士如此表示。誠如其所言,目前眾多實體的二手車交易市場正在加大互聯網的應用,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透明化、標準化水平。
基于傳統的 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各種弊端,以及對于二手車市場前景的看好,幾年來,大量的二手車電商平臺相繼介入,廣告大戰此起彼伏。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相關人士 表示,二手車電商廣告戰既是流量之爭也是車源之爭,流量是資本的需要,車源是發展的需要。他認為,低頻的二手車交易行為,二手車電商只能通過短期的廣告投 入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但這種流量轉化方式成本非常巨大。”
在面臨巨額成本問題的同時,誠信與不透明等問題在二手車電商模式中并未消失。去 年至今,已有不少二手車電商平臺因“數據造假、售賣事故車、售后服務 不誠信”等問題遭到曝光。對此,有二手車電商從業者表示,“對于二手車電商而言,如何健全線下服務,包括前期車輛檢測及評估、后期售后服務,如何把控交易 信息的真實可信,仍是當前亟待突破的重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沈榮也曾表示,誠信其實是現在二手車電商行業的痛點,而誠信的基礎則在于信息要透 明。
“二手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提升,市場正在由新車銷售導入后市場銷售的轉化階段,而二手車交易正在成 為后市場交易 核心增長點。”一位主機廠二手車業務負責人如是說。在互聯網企業進入二手車行業前,汽車主機廠已經看到了這塊業務的大好前景,開展了自己的二手車業務,有 的還業績顯著。主機廠商對于二手車業務的介入,對于解決二手車車源信息不對稱、車況不透明、交易誠信無保障等諸多痛點大有裨益。
目前,基本 上主流合資品牌都有自己的二手車業務。其中,通用誠新二手車和奧迪品鑒二手車可稱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就拿奧迪品鑒二手車來說,奧迪品薦二手車在2015年 新車置換量超過8.6萬輛,其中二手車累計銷售3.9萬輛,同比2014年實現增長23%。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汽車品牌在二手車業務上天然的優 勢,如主機廠“背書”的品牌信賴,修復和保養“再制造”的技術信賴,備件和質保的“原廠”信賴,評估和再購買的“渠道”信賴。
奧迪品薦二手 車業務包含了二手車業務完整的業務流程,包括收購、置換(以舊換新、以舊換舊)、監測、評估、整備、翻新、庫存、增值、展示、銷售、認證、售后、質保、備 件等各類服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二手車服務。在消費者比較關注的二手車質量問題上,諸多品牌二手車都對車輛的行駛年限、公里數、事故情況都做了比較嚴格 的限制,從而程度上保證車輛相對好的使用性能。比如,奧迪品鑒二手車的收車要求是:使用年限不超過60個月、行駛里程不超過15萬公里、無重大交通事故損 傷并且有4S店維修保養記錄的車型。
同時,在質保方面,奧迪品薦二手車業務也提供了較完善的服務:免費為客戶提供1年/2萬公里的質量擔保,享受與奧迪新車同樣的售后服務,車輛維修零件均為原廠零件, 所有保養均由奧迪授權經銷商進行。
二 手車交易市場日益火熱,無論是傳統的實體二手車市場、新興的二手車電商平臺、蓬勃發展的品牌二手車,都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著變革。它們各有所長,也各有不 足,要想從迅速發展的市場獲得更多紅利,互相補充、借鑒,才能推動行業的持久、健康發展。就像沈榮表示的那樣,目前,無論是線上平臺還是線下企業都需要補 短板,線上需要補線下的課,而線下也需要填充線上知識。這樣才能夠達成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