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轉型升級將成供給側改革成功標志之一
新華網天津9月3日電(記者 姜俊吉)201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今日在天津正式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同與會代表分享了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對于汽車產業發展的思考。朱宏任介紹了中國汽車產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取得新進展,他認為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保證汽車產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是制造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
朱宏任分析道,中國汽車產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取得以下四個方面的新進展:
汽車產業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近十年來,我國汽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第一,領跑全球。2015年汽車產銷量均已突破2400萬輛。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為1289萬輛和 1283萬輛,同比增長6.47%和8.14%,增幅分別比上年同期提升3.83和6.71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的產銷量有望達到2500萬輛左右,將使我國汽車第一消費大國和制造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
汽車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一是產業集中度穩步提高。今年上半年,汽車產業延續了近兩年產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的趨勢,汽車銷量前十名的企業集團銷量總和占汽車銷售總量已達89.5%以上。二是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繼續保持增長。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473.5萬輛,同比增長12.8%,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9%,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SUV和MPV車型銷量快速增長。三是節能汽車市場繼續擴大。2016年上半年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市場份額繼續提高,銷售796.6萬輛,同比增長14.2%,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速5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發展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兩年來,新能源汽車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2015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2016年上半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新能源汽車產銷17.7萬輛和17.0萬輛,同比增長125.0%和126.9%。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動力電池為核心 的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會逐步加速,產業活力及競爭力都將持續提升。
汽車產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大
首先,我國汽車銷量占全球汽車總銷量比例已接近30%,這么大的體量本身就是對全球汽車工業的一個重要貢獻。其次,我國開放且快速發展的市場為世界各國汽車企業提供了擴能機會和豐厚回報。2016年上半年外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仍然接近60%。最后,中國汽車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展,2010—2015年包括汽車和零部件在內的汽車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累計達7912億美元。
朱宏任認為,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保證汽車產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地位能否保持、如何保持?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現代化業已進入轉型發展的歷史性重要關鍵期,長期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汽車產業的走向,引起各方格外關注。今年上半年,在世界經濟低迷、貿易增長乏力的大環境中,中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GDP增長6.7%。 統計顯示,上半年,服務業拉動增長的作用 進一步超過包括汽車工業在內的制造業;服務業同比增長7.5%,占GDP比重54.1%,比第二產業高出14.7個百分點;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比第二產業高出 22.3個百分點。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沒有改變
當前正是中國經濟新舊動力加快轉換的重要時期,制造業的基礎地位重要,《中國制造2025》以國家戰略形式的提出充分說明這一點。汽車產業整體進步迅速,帶動作用強,與居民消費升級愿望密切相關,支撐工業帶動國民經濟增長作用明顯。只要汽車產業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提升供給能力以適應需求變化,服務業和最終消費的增長將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汽車產業長期向好的局面就可以持續。
汽車產業將保持與國民經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適度增長
一是小康社會建設加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群眾購車的剛性需求不減。二是城鎮化水平提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比2015年提高3.9個百分點,將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將為汽車產業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市場空間。三是消費升級潛力釋放。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新產品,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舊車的更新換代與“二次換購”已經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 四是結構性產能過剩已有顯現。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一些企業對市場的判斷過于樂觀,汽車產業結構性過剩情況已在一些領域出現,并有發展之勢。
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共同推進
新能源汽車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獲得了與世界汽車強國同臺競技和局部領先的機會。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是汽車行業的重要 任務。與此同時,不能忽視作為汽車產業主體的傳統汽車改造提升。
一是傳統汽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占據主導。預計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 車占汽車總銷量的比例約為20%;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總銷量的比例為 30%。二是傳統汽車技術水平可望進一步提升。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傳統汽車的效率不斷 提高,節能的潛力不斷釋放,節能效果突出。三是新能源汽車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動力電池等領域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綜合實力不足、研發 投入少,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壽命、成本等制約產業發展,材料、結構和工藝等有待提高。
我國已具備智能汽車快速發展的基礎
一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路線已經逐漸清晰。工信部在“中國制造2025”基礎上開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的研究已基本完成,智能網聯技術將沿智能化與網聯化兩個軸向拓展,從輔助駕駛技術提升向自動駕駛目標逐步推進。
二是汽車與互聯網企業紛紛投入。我國長安、上汽、廣汽、北汽、東風、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傳統汽車集團均制定了智能汽車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樂視、博泰、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信息企業 均在加速向智能汽車產業滲透和布局。另外,傳統汽 車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也在合作開展智能汽車的研發工 作。
三是協同創新機制逐步形成。智能網聯汽車戰略聯盟已經成立,在研發試驗、設立標準、研究法規、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展工作,制造與互聯網企業在智能 網聯汽車技術發展上具備相當的創新活力,尤其是在 通訊領域技術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工信部在“中國制造2025”基礎上開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的研究已基本完成,智能網聯技術將沿智能化與網聯化兩個軸向拓展。
加強創新驅動是推動汽車產業長期向好的關鍵因素
一是基礎能力存在短板。部分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缺失,配套能力有待加強,產業鏈的發展亟待優化。缺乏大而強的核心零部件產業體系,動力總成等關鍵零部件領域的配套能力與一流汽車強國差距很大。二是原始創新技術匱乏。在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等 尖端、前沿領域技術領域的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研發投入不足,尤其是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工藝技術 研究投入偏低,能力較弱。三是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產學研缺乏有機銜接;缺少高端研發人才的積累和補充,中高級技工青黃不接;難以形成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以及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
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是制造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
凝聚行業發展共識
一直以來,國內各汽車企業自謀發展之路,競爭多于合作,力量分散,合作路線和模式也不清晰。在面對建設中國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汽車產業應通過建立產業內部和跨產業戰略聯盟以及發展平臺的方式,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產業企業共聚一堂,統一發展共識,明確合作方向和模式,加強協同和整合,共同開 展關鍵領域的共性技術開發和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產業創新引領
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形成 技術研發、生產制造、企業管理、銷售和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創新服務機構。促進產業化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 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關鍵技術研發。加大對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著力突破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整車及零部件核心技術;支持通過市場機 制形成若干政產學研合作開發、協同創新聯盟,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
注重傳統汽車升級
貫徹中國制造2025要求。加快汽車企業兩化融合貫標達標,進一步全面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水平。
加大節能技術研發。突破整車輕量化、高效內燃機和自動變速器、混合動力、電子控制系統、低阻力等節能關鍵技術,加快應用推廣普及。
引導節能汽車發展。要建立市場導向為主、政府支持為輔的節能汽車普及推廣的機制,鼓勵研究發展天然氣、醇醚、生物燃料等替代燃料汽車。
構建綠色發展模式
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推動實現新能源汽車發展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變,積極構建經濟、便利、高效的車用充電設施。
推進綠色技術研發
在全產業鏈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強化產品綠色管理
強化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支持開發低碳化汽車產品,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汽車綠色制造體系。
促進智能水平提升
智能汽車。攻克駕駛輔助系統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構建支撐產業化的標準體系;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示范。智能配套。推動制定并實施與智能汽車發展配套的基礎設施、道路等建設規劃推進智慧交通體系建設與智能網聯汽車的協同發展。智能制造。盡快研究制定汽車產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和相關標準,實現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生產。智能化和網聯化是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為搶占技術的制高點,需要加快該領域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