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階段汽車電商會敗走麥城?
注汽車電商的業界朋友可能都知道,今年以來國內汽車電商的日子并不好過。而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回顧汽車電商的發展歷程,其實就從來還沒有過上過好日子。即使在相對火熱的2014年前后,汽車電商其實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在汽車電商平臺實現的成交量很不盡如人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類似敗走麥城的狀況?其實早在2014年前后我就提出過這種可能性,認為汽車電商要實現突破,需要破解一些難題。
我曾在《汽車電商要突破須破解哪兩大難題?》等文章中,就經常談到制約汽車電商發展難題,我曾提到過的兩大難 題:一是社會信用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需要處理好汽車電商與傳統經銷商之間的利益平衡。但從目前的最新形勢來看,恐怕還要再增加一大難題,那就是單車 利潤的下滑。
雖然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升級,但汽車產品仍然是大額消費品,普通家庭對于汽車消費還是比較慎重,非常注重所謂 的“眼見為實”,汽車電商平臺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肯定會有類似“耳聽為虛”的擔心。而這樣的擔心,一方面是來自于汽車產品屬于大額消費,另一方面則是我們 的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善。顯然,目前汽車電商平更多的只是充當收集銷售線索的作用,而實際成交仍主要在實體店,就是這種擔心的源頭最明顯的表現。
為什么我們有時能看到這樣的一些新聞,如某電商平臺組織的線下新車展銷會,受到了當地傳統汽車4S店人員的圍 攻?原因當然是電商平臺觸碰到了傳統汽車經銷商的利益。眾所周知,與傳統汽車經銷商相比,汽車電商平臺確實在成本等方面會有比較優勢,因此在終端價格方面 也會體現出較傳統汽車經銷商的優勢,這對于傳統汽車經銷商而言,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而近一兩年來,令汽車廠商最感壓力的則是新車銷售利潤的急劇下滑,甚至于在新車售前銷售環節已經沒有利潤可 言,主要得依托于保險、金融等售中環節和維修保養等售后環節。這對主要以新車銷售為主的汽車電商平臺而言,無疑也是很大的制約,而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在售 中和售后銷售環節,被牢牢的把控傳統汽車經銷商手里,汽車電商想在這些環節也與傳統汽車經銷商進行PK,顯然會有“姜還是老的辣”的結果。
難道汽車電商就真的自此敗走麥城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如本文的標題,我認為,汽車電商目前敗走麥城之勢應該是階段性的,從長遠來看,汽車電商必然會成為汽車經銷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相信,只要能夠破解汽車電商面臨的上述難題,汽車電商就會真正迎來春天。
一方面,從成熟汽車市場的發展規律來看,隨著消費者消費能力的繼續升級,隨著汽車消費理念的成熟和理性,汽車產品終將回歸交通工具的范疇,也終將向類似家電等一般消費品靠齊。
另一方面,同樣從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來看,隨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及不斷完善,同時配合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在政策和法制層面能夠充分確保消費者利益的情況之下,在汽車電商平臺購買汽車產品最終會成為一種趨勢。
第三方面,要破解汽車電商與傳統汽車經銷商的利益沖突,核心其實就是實現差異化利益。也就是說,要實現汽車電 商與傳統汽車經銷商不同的利潤來源。我曾經也提出過一些這樣的構想,如在汽車電商平臺,汽車廠商可投放一些上一代性價比高的產品,而在傳統經銷商處銷售新 一代產品,或確保汽車電商銷售的產品在傳統經銷商處買不到(反之亦然)。
對這幾年國內汽車電商的發展,我認為,多數都是跟風,很少有從戰略層面去思考汽車電商的發展,很少去思考汽車 電商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到哪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汽車電商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這些問題,也沒有去進一步思考,這些問題能否在行業內 或者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解決。對于當前那些只把汽車電商當作收集銷售線索的汽車企業或傳統汽車經銷商而言,也許目前汽車電商面臨的問題還不算什么,但對于那 些資本投資的汽車電商平臺而言,可能馬上將要甚至有的已經真正嘗到了“敗走麥城”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