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過后,新能源汽車行業仍要繼續大掃除
剛剛發布的騙補處罰規定,仿佛讓新能源行業提前感受到了入秋以來第一場“霧霾”。而就在昨日,財政部一紙通報,徹底引爆人們心里對騙補門中的最大疑問——誰,騙走這些補貼款?
在財政部《關于地方預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中,財政部曝光了5個典型案例分別是:
(一)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通過編造虛假材料采購、車輛生產銷售等原始憑證和記錄,上傳虛假合格證,違規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的方式,虛構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業務,虛假申報2015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131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6156萬元。
(二)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21萬元。
(三)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54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574萬元。
(四)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327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9810萬元。
(五)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252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560萬元。
騙補處理結果
對上述5個典型案例的處理結果是:對惡意騙補情節最嚴重的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財政補貼資格,2015年生產的全部車輛中央財政不予補助,追回2015年度預撥的全部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同時,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取消其整車生產資質。對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追回2015年度2416輛違規上牌車輛獲取的中央財政補助預撥資金,并依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有關規定,按問題金額50%處以罰款。同時,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4家企業中央財政補貼資格。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其問題車型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予以剔除。對上述4家企業2015年生產銷售的其他新能源汽車,由當地監管部門逐一嚴格審核后重新申報,確無問題的車輛可按原政策中央財政繼續予以補助。上述4家企業何時恢復執行中央財政補貼政策,視地方政府和企業整改情況而定。屆時由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共同核查驗收,驗收合格報國務院批準后方可恢復執行財政補貼政策,但不恢復預撥財政補貼資金資格。
亡羊補牢過后不做這些,新能源行業仍暗藏"殺機"!
一、公平競爭和統一市場
地方保護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只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規模的擴大,2016年這一現象更為嚴重。數據顯示,地方保護直接導致全國70%的地方市場外地新能源汽車難以進入。
地方保護主義破壞市場發展,導致市場調節作用失衡。嚴重阻礙了技術進步,讓地方保護卻使得當地企業失去市場競爭環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同時對于消費者來講,汽車是大眾消費的產物,消費者本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地方保護讓消費者選擇的空間更小了。這樣最終也無法體現消費市場的真實性。
二、新能源汽車管理問題
1.部分管理環節重視不夠
政府主要對產品、投資和建廠等準入環節進行管理,對生產制造和銷售環節重視不夠。同時在售后管理上,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體系。
2.新模式、新業態下的政策法規尚未完善
互聯網和汽車的發展與融合催生了“互聯網汽車”的新型產業模式和新的交通出行方式,然而與這些新模式相關的政策法規尚未完善。
總結:
新能源汽車屬于一個新興產業,我們允許在探索的路上犯下錯誤。但是,一定要做到“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總說新能源可以讓自主品牌汽車彎道超車,要想彎道超車首先我們得有動力去加速,那么創新技術就是唯一的動力。國家的補貼的宗旨就是更好鼓勵企業去創新技術,相信經過此次騙補“大掃除”,新能源整體行業會更加健康、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