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排放門”引爆全球汽車市場
.jpg)
近日,在一次重點汽車出口市場政策與法規宣講會上,相關行業專家就“大眾排放門”事件對全球汽車市場造成的影響進行了一番討論。基本認為,此次事件到目前為止,遠沒有結束,其造成的影響不可估量。
美國緊抓歐洲車企漏洞
事情回到2015年9月18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指控大眾汽車所售部分柴油車安裝了專門應對尾氣排放檢測的軟件,使得汽車在檢測的時候自動識別并秘密開啟,進而能夠使得尾氣檢測時以高環保標準過關,但在平時行駛時,這些汽車卻大量排放尾氣,最大的污染物可達到美國最高環保標準的40倍。美國環保署的指控一出,引起全球嘩然。

綜合各方信息,卷入違規排放的大眾柴油汽車數量預計為1100萬輛,主要為搭載EA189型柴油發動機的車型,涉及大眾、奧迪、斯柯達、西亞特四個品牌。其中,歐洲市場注冊850萬輛,德國市場約280萬輛,美國市場約48.2萬輛,瑞士市場約18萬輛。根據美國《清潔空氣法》,每輛違規排放的汽車可能會被處以最高3.75萬美元的罰款,總額可高達180億美元。
歐盟整車認證體系遭到懷疑
雖然時隔一年,但近來隨著相關零部件廠商、奧迪管理層等疑似涉足此次事件,使得整個事件看起來撲朔迷離,“大眾排放門事件”還在持續發酵之中。
其實,大眾排放門之所以爆發,表面是大眾利用了油耗檢測標準的漏洞,實際上折射出歐盟整車認證體系存在的種種問題。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排放行駛循環(NEDC)幾乎沒有發生改變,而當時的車輛還沒有電子裝置,所以這套測試標準并不適合當前被電子裝置 “武裝到牙齒”的汽車。隨著“英國脫歐”成功,表明歐盟內部之間依然存在很大隔膜,28個成員國之間缺乏深入合作與各自的獨立響應。據歐委會的說法,歐盟的技術服務機構缺乏獨立性,所以大眾排放超標最先被美國檢測機構揭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各組織與公民發聲
由于無法有效防止大眾排放門事件,歐洲公民已經失去對歐洲整車認證體系的信任,使得汽車行業的聲譽與可信度遭受重創。相關環保組織指出:歐盟與各成員國政府沒有很好地保護歐洲公民的利益,因為歐洲汽車工業在歐洲經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另外,歐洲議會已經督促歐委會,力爭最短時間內,改善當前的排放和“形式”認證體系。
對中國的影響
而大眾排放門對我國雖然沒有直接影響,但間接的影響依然不小。
2015年9月26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發布聲明稱,根據上海大眾以及一汽-大眾的生產和銷售記錄,該事件不涉及大眾汽車集團在華合資企業生產和銷售的所有產品;不過有進口的1946輛Tiguan(途觀進口版本中文名為途威)可能搭載了違規使用特殊軟件的EA189四缸柴油發動機。
眾所周知,汽車工業越發達,其相關標準也就越高。對于那些發展中的汽車市場,它們的汽車標準很大一方面幾乎是借鑒發達汽車市場,比如中國相關標準就是借鑒歐洲,也就是說發達汽車市場的標準對下幾乎是兼容的。所以,只要大眾在歐美通過法規,在中國等市場也很可能通過相關法規,這就是為什么大眾排放作弊一直沒有被發現的重要原因。這就表明我國的整車檢測標準法規很可能存在同樣的漏洞。
而對我們普通消費者的影響,舉個簡單例子,油耗測試。第一,為什么很多消費者抱怨實際油耗難以達到工信部標稱油耗,總是要高一些?第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油耗算法,很多插電式混動車型油耗標稱百公里2升以內,但實際駕駛中幾乎很少有消費者能實現這個數字,反而與同排量的燃油車相當?第三,眾所周知,C-NCAP漸漸失去之前的群眾公信力,成了名副其實的5星販賣機構。總而言之,這些足以表明我國的汽車相關政策“形式”大于實際,這與當前歐洲相關整車“形式”認證體系遭遇的窘境何其相似。

“大眾排放門事件”的影響是空前的,輕則大眾集團進行巨額賠償,重則顛覆歐洲汽車工業與零部件巨頭對全球汽車市場的影響,其影響力相比“高田氣囊事件”有過之無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