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矛盾致車主對4S店不滿 修理廠要引以為鑒!

調查顯示,車主對汽車4S店收費不透明、不合理是消費者非議最多的;
其次是不按合同約定銷售汽車和提供售后服務,以及售后服務水平不完善、對消費者的合法要求拖延處理或無理拒絕;
最后是質量問題,如對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安全隱患遲遲不能解決。
這個結果也給出一種啟示:價格透明收費低廉、維修質量有保障、服務良好的品牌維修連鎖店,依然是未來可能沖擊4S店模式的一種業態。
以下為此次調查中,汽車4S店沒有盡到服務責任和告知義務的地方如下:
1、合同訂立時不注意看合同條款,引發糾紛
在訂立合同時,有32.8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仔細閱讀與4S店訂立的協議內容以及售后服務條款。超過3成的受訪者在不清楚協議內容的情況下,就草率簽字購車。
2、定金和訂金不分,容易引發糾紛
在購車前提前預交的部分款項,有37.02%的受訪者認為是定金,有21.89%的受訪者認為是訂金;還有18.4%的受訪者認為是預付款,14.44%的受訪者理解為保證金或押金;還有8.28%的受訪者竟然對自己預付的款項性質不清楚。
而4S店提供的訂購協議,往往混淆不清,存在“定金”和“訂金”兩種版本。在“訂金”版本的格式條款中,一般對經營者的違約責任只字不提,對消費者的違約責任則敘述得非常具體。另外,至少有27.72%的受訪者對于訂購方式不明白、不明確,致使因訂購汽車而產生的消費糾紛居高不下。
3、驗車流程不完善,容易引發糾紛
有33.57%的受訪者表示,在提車時,4S店沒有提供全面、完善的驗車流程;39.61%的受訪者表示購車后發現有提車、驗車時沒有發現的瑕疵;34.16%的受訪者表示4S店沒有主動要求消費者驗車并填寫書面的驗收確認單。由此可見,沒有提供全面、完善的驗車流程的4S店,都可能面臨消費者因提車、驗車時沒有發現瑕疵而產生的糾紛。
4、彼此不信任,導致滿意度下降
有37.86%的受訪者認為4S店在銷售過程中存在強制消費行為;有32.1%的受訪者認為4S店在銷售過程中存在巧立名目加價的現象;有42.09%的受訪者認為4S店會故意隱瞞汽車瑕疵或汽車真實情況進行銷售;49.3%的受訪者表示4S店存在夸大宣傳或虛假宣傳等情況。
5、收費及一次性修復率仍是矛盾焦點
僅有16.76%的受訪者表示在4S店維修車輛時從未發生過問題。大多數消費者遭遇的問題依次是:保外維修收費不合理(15.52%),同一故障多次維修仍無法查明原因(14.88%),在保修范圍內仍然找理由收費(14.8%),保外維修價格不透明(14.39%),維修時提供的零部件以舊充新、以次充好(7.94%),維修時提供非原廠零部件(7.52%)。
6、維修單據不明朗容易引發糾紛
詳細維修服務單據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證據,但有22.18%的受訪者表示4S店不會出具詳細維修服務單據,37.21%的受訪者表示維修服務單據上沒有載明故障問題及原因等詳細情況,導致消費者維權難度的增加。
7、對售后維修質量的質疑比較大
超過6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維修人員服務存在問題,依次是:維修技術不過關(18.57%),缺乏責任心敷衍了事(18.11%),故意夸大或隱瞞汽車故障和隱患(17.73%),服務態度差(9.23%)。
8、矛盾升級元兇:客情反饋不暢通
調查顯示,與4S店發生消費糾紛后,43.48%的受訪者首選與4S店協商解決,24.81%的受訪者首選請求消協調解,僅有2.04%的受訪者選擇通過仲裁和法院來解決,2.61%的受訪者選擇向行業協會反映,4.13%的受訪者選擇向行政部門反映,4.58%的受訪者選擇向媒體反映,5.24%的受訪者選擇向廠家反映。另外,還有11.02%的受訪者選擇“忍了算了”。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其實很多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可惜的是,目前4S店的客服水平并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受訪車主表示,對4S店忠誠度不高的主要在以下三個原因:
1、4S店服務效率低:等候時間過長、救援不及時是主要癥結,但客戶對于4S店的服務質量比較認可;
2、價格較高:主要是工時費高、配件價格高,增加了不必要的服務等:車主對價格和收費合理性的滿意度較低,車主因為對相關收費不了解而對4S店抱有收費較高的感覺;
3、4S店對細節不夠重視、缺乏主動性:項目流程講解、車輛整潔維護等方面表現較差;主動服務方面有待加強。
“24小時救援”與“上門提車送車服務”、“延時服務”、“免費檢測”是目前大部分4S店提供的個性化服務,但受訪車主表示,此類服務做得并不夠好。
老麥評述:這些調研說明,汽車后市場領域一直深藏富礦。無論新催生的“網絡汽車4S店”、還是尚在摸索狀態下“品牌連鎖修理店”等業態,都是可貴的嘗試。即使是最傳統的飲食行業,“海底撈”一樣做得風生水起,以服務贏得天下。可以預見,這座富礦中,遲早也會出現新模式、新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