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O2O養車出路何在?
核心提示:
在今年3次的小規模裁員中,張瑋(化名)離開了工作兩年的汽車服務電商e保養。自去年以來,e保養上門O2O業務的覆蓋范圍,已經從7座城市收縮到北京1座。這種“壯士斷腕”的行為,是這家互聯網公司在轉型陣痛中的產物,但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其幸存下來的理由。
去年下半年開始的資本寒冬中,e洗車、功夫洗車等平臺相繼倒閉。今年4月,曾經獲得京東、易車投資的汽車上門保養平臺博湃養車,也因資金鏈斷裂暫停服務。
因此,e保養在一個多月前拿到1.5億元C輪融資的消息,引起業內不小的關注。而這一輪融資,e保養已經在講一個新的故事,其商業模式的定位,從起初的上門保養+到店保養,轉變為連鎖體系+供應鏈體系。
這家公司在去年年中察覺到上門保養的頹勢后,就開始涉足線下門店自營,同年10月,開始做服務B端修理店的供應鏈體系。
據e保養CEO高峰透露,目前公司在北京服務1700家小型B端客戶,銷售配件、為其提供技術人員培訓、IT系統等服務。而直接服務C端消費者的直營店只有10家,To C的上門保養業務如今只占到很小比例。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汽車后市普遍的觀點是先通過規模倒逼效率,然后盈利。而今年,高峰感覺創業者和投資人明顯都更務實,叫什么模式不重要,關鍵是做起來有多少利潤,未來發展速度如何,是否具備獨有的創新,能跑通模式。
“今年,(曾經定位)上門保養的公司,現在還能拿到融資的只有我們一家,但如果是汽車后市場,特別是配件,就多了。這塊賽道很長,我們也越來越往后做。”高峰說。
經歷了去年的市場沖洗,單純的上門保養O2O,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一種被“證偽”的商業模式。據張瑋透露,2015年上門保養O2O受到資本廣泛吹捧的時期,e保養和同行一樣提供補貼,彼時上門業務日均訂單500單,后期不燒錢時日均200~300單,現在日均30單。
高峰并不認可這個數據的準確性,但如今他也不愿意強調上門保養這種商業模式。“現在上門服務是為了部分有需求的用戶留存。我們的判斷是,只要能打平盈利就做。”
做線下直營店和為B端修理廠提供配件銷售、IT系統等增值服務,是當前以上門保養起家的互聯網公司普遍的轉型路徑。
此前,配件市場長期由車企壟斷。而今年開始實施的《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解除了消費者在非廠家維修店保養的后顧之憂,廠家或4S店將不得因車主不在其指定的維修保養點保養而拒絕為車主質保。這讓很多互聯網公司希望從汽車后市場中掘金。
為了拓寬銷量,配件廠商也樂于嘗試與互聯網平臺達成合作。“它們有一個一級、二級、三級的經銷體系,另外也希望有直接跟B端維修點對接的體系。如果互聯網公司能幫他們對接客戶,他們愿意嘗試。”據高峰介紹,目前e保養服務的配件廠商以品牌廠商為主,原廠廠商數量相對少。
在汽車后市場的B端供應鏈服務中,互聯網公司可作為的空間,在于將傳統的老師傅帶人的經驗和流程順利地標準化,保證服務品質的穩定性。另外,在供應鏈系統上,不光保證正品、價格,也要基于自己的算法具備對需求的預測和反應能力。
不過,張瑋并不太看好互聯網平臺涉足配件領域。“相對于車企、4S店只需要備20幾款車的配件就可以,互聯網公司需要備市面上常見的好幾百種車型的配件,覆蓋各個品牌和車型,庫存管理壓力大,同時也得有量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