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造車“胎死腹中”?
曾經要變革傳統汽車行業的互聯網造車,似乎行駛到了一個不進則退的“陡坡”。
11月6日,樂視控股CEO賈躍亭發表公開信回應,導致公司資金不足一大緣由,是樂視汽車前期投入巨大,陸續花掉100多億的自有資金,直接導致對LeEco的資金支持不足。
無獨有偶,在上海愛馳億維與上饒地方增幅簽署新能源汽車項目簽約時,卻有消息傳出,富士康已經將不再投資和諧富騰的造車項目。
事實上,造車對資金帶來的巨大“黑洞”,已經讓前期不少熱情高漲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做減法”。
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在轟轟烈烈的造車“熱情”背后,不是精彩的資本市場故事,也并非完成一輛改裝車便代表成功,而是要面對著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持久性考驗。
造車開始做“減法”
“樂視生態戰略第一階段,以各個子業務線為主、平臺業務為輔。但我們蒙眼狂奔、燒錢追求規模擴張同時,全球化戰線一下子拉得過長。相對應的是我們的資金和資源其實非常有限。一方面樂視汽車前期投入巨大,陸續花掉100多億的自有資金,直接導致我個人對LeEco的資金支持不足。”在賈躍亭的回應信中,可以看出樂視汽車巨大的投資,讓LeEco的資金陷入了困境。
然而,按照之前外界盛傳的樂視汽車商業計劃書,2016年至2022年期間,樂視汽車總投入預計達到79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的6年樂視汽車還將要投入將近400多億人民幣。
與樂視的資金困擾相比,另外一家IT企業富士康或選擇更為直接的方式。
有消息傳出,富士康已停止投資和諧富騰,不再向汽車項目進行投資,之前相關項目將面臨終結。
據悉,在此之前,富士康聯手騰訊、和諧汽車,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以3:3:4的比例出資,成立“和諧富騰”,并且簽訂“關于‘互聯網+智能電動車’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首款車型計劃在2020年量產。
然而,就在外界認為和諧富騰首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正式落地之時,卻發現富士康缺席了簽約發布會,這也直接引發了外界的猜測。
其實,不僅僅是在國內互聯網造車開始呈現出“退潮”之勢,在美國市場也如此。10月份,蘋果明確修改了電動汽車Project Titan的短期計劃,暫時放棄了開發整車,轉為主攻開發自動駕駛系統。
“PPT”背后亟需產業支撐
與如今部分互聯網企業選擇戰略“撤退”相比,前幾年互聯網造車聲勢浩大,一時大有取代傳統車企之勢。
短短兩三年間,樂視汽車、和諧富騰、蔚來汽車、奇點汽車、智車優行、小鵬汽車等互聯網造車者如雨后春筍冒出,高舉著資本大旗,試圖改變整個行業形態。
按照規劃,樂視汽車將于明年推出FF ZERO1以及Rapide S,并從2018年起相繼推出大型、中型、城市車型;蔚來汽車則計劃今年底推出首款電動超跑,不過尚未有進一步消息;而小鵬汽車則宣稱今年底便可以開始制造首批樣車,明年完成產品公告進行小批量生產。
“與傳統汽車制造行業不同,互聯網造車的資本不是以自我積累為主,而是按互聯網成功經驗,創造概念,吸引社會資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董揚表示,這打破了傳統汽車制造行業資本和技術以自我積累為主的瓶頸,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制造出炫目的并且集成眾多先進技術的產品。不過,這也帶來了另一劣勢,便是沒有“失敗的機會”。
事實上,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互聯網企業并未具有天然的優勢,核心部件電池與電機的關鍵技術,互聯網企業并沒有掌握。尤其是在汽車龐大的零部件整合能力方面,互聯網企業更是沒有任何經驗,無法與傳統車企相抗衡。
目前,電池、電機雖可以通過供應商購買獲得,然而電池管理系統、以及車輛的基礎調教則需要自主研發。這便意味著,互聯網企業造車,在誘人的“概念”背后,要加速進行產業鏈整合,加快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讓停留在圖紙的產品盡快落地。
傳統車企強力倒逼
其實,在互聯網造車熱潮“冷卻”的背后,也有傳統汽車的強勢反擊。
目前,國內已經有4家企業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包括北汽新能源、杭州長江、長城華冠以及奇瑞新能源。
從這四家企業可以看出,其均屬于傳統汽車或傳統汽車鏈條中一環。北汽新能源與奇瑞新能源為國內傳統乘用車生產企業,杭州長江前身為一家商用車企業,而長城華冠則為傳統整車供應商,擁有多年的設計經驗。
傳統車企之間的“合縱連橫”也正在加快,試圖盡早地鎖定市場份額。不久前,江淮與大眾正式簽署了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專注于新能源領域,在未來10年推出超過30款純電動車。
與之對比,則是樂視汽車、和諧富騰、蔚來汽車等傳統汽車“外來者”依舊被政策擋在門外,尚未能獲得正式“門票”。
數據顯示,今年我國1-9月新能源汽車生產30.2萬輛,銷售28.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3.0%和100.6%。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9萬輛和21.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8.1%和128.4%;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完成7.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1.7%和47.2%。
更為關鍵的是,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背后,乘用車已經超過了商用車,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主要動力。此時一旦占據市場先機,將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就給互聯網造車企業帶來了倒逼效應:如何更快地開發出產品,如何更快地獲得生產資質,如何更好地讓消費者看到實實在在的產品。
與前幾年“忙亂”相比,傳統車企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互聯網造車的優勢與劣勢,更加淡定地看待,也開始樂于吸收對方的優勢,面對市場進行轉身。
董楊也指出,從產品文化看,互聯網要求快,汽車要求完美。在傳統汽車領域,一項新技術、新功能的推出,早一年不算什么,要真正好用、質量過關、成本夠低才能真正領先。并且,從企業文化看,互聯網造車雖然可以很快聚集人才、技術資源,但難以在短時間形成融合的并適應產品市場定位的技術文化和傳統。這對于汽車產品品牌的創立與生長,是很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