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舊二手車價暴跌近半,五環內用戶最無奈!

2016年11月21日北京市環保局牽頭發布新政策,北京地區自2017年2月15日開始,國二排放標準以下車型將24小時全面禁止在北京五環內行駛違者將按照限行有關交通處罰規定進行處罰,這一規定將涉及近40萬臺2006年6月30日之前生產的老舊車型,雖然政府提高了相應補貼,但是對于某些車型和某些消費者來說這一政策“不近人情”,而且市場反應極為迅速,這類車輛的二手車價格一夜之間暴跌近一半,很多客戶“欲哭無淚”。
政策發布后第一天,大量的消費者、朋友、客戶、粉絲后臺留言都發表了相關意見,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做出下面總結,僅供有關人士參考。
二手車商:價格暴跌近一半,老車購買群體消失
在北京地區多家二手車商家的溝通了解中獲知,政策發布第二天市場就出現了大量的降價和拋售,商家表示,2006年之前的這類老車客戶比較特殊比較少,因為外地95%的省市限制這類車輛遷入,即使有很少一部分城市允許也都是“暗箱”,操作成本甚至比車還貴,基本無法操作。超過90%購買這類車輛的用戶都是北京城里的“占用指標”客戶,以及郊區縣的“不進城”客戶。
目前這一政策發布第二天,北京二手車圈主要做這個業務的車商表示大家都開始甩貨降價,趁著還沒大面積庫存壓力盡量減少損失,再次收購車輛的價格一天內下降了45%甚至更多,還有一些二手車公司明確表示,這類車輛不再收購,客戶只能去報廢渠道。車商坦言40萬臺老舊二手車當中至少10%的車輛報廢價值不足市場二手車行情的30%,客戶只能賠錢出,要不然就不進城。
中低端老舊車客戶:補貼劃算,等待換新車
在與消費者溝通過程中,一些2006年之前老舊中低端車的客戶都表示歡迎這一政策,畢竟2006年之前的夏利、奧拓、QQ、富康以及微面都是8000元以內,甚至不到3000元,政府補貼10000-12000元當然歡迎,不少本打算置換新車的客戶都在等著新政策領取保費補貼,桑塔納、捷達、凱越等車型客戶表示基本上補貼和二手車目前價格差不多,考慮報廢周轉更新指標時間長,根據新車情況來考慮報廢或者直接賣掉。
中高端老舊車客戶:賠錢太多,損失明顯,五環內客戶最無奈
對于中高端客戶來說,政府補貼和二手車降價近一半的損失相比還是杯水車薪,不可能報廢。2006年的斯巴魯森林人客戶吳先生表示,如果這樣政策不讓進五環,又沒有額外牌照只能考慮賣了,但是車輛損失太大,拆車配件都比補貼高,對新政策表示不理解;2003年的別克GL8車主王先生,車輛僅僅跑了14萬公里,車況非常好,他表示一個月前二手車市場給價格2.5萬元,這兩天再打電話問,車商要么就給1.5萬最高,要么就表示不要這臺車;反映最強烈的是家住天通苑的2004年豐田陸地巡洋艦車主李先生,他表示車輛平時不怎么開,都是休閑時候去越野,車況非常好,周末進城到方莊看望父母,這個新政策出臺明顯與政府當年購車時候承諾相違背,屬于一刀切的不講理行為;最難受的是家住牛街的白先生,2005年寶馬530Li剛開了8萬公里,平時就是短途上下班,接送老人孩子,這政策出來都不能出門了,白先生表示非常無奈。
新車4S店:希望美好,過程擔憂,競爭仍舊很激烈
本以為會很開心的新車4S店管理層在溝通過程中并沒有特別樂觀,但是畢竟這一新政策相當于提前釋放了40萬臺新車銷售量,相當于北京地區實際新車銷售量近10個月的存量釋放,本身應該是好事。一些冷靜的4S店總也客觀的分析,目前看這些中低端二手車報廢合適,補貼合理,但是中小排量購置費減半政策也將暫停,里外里其實客戶置換成本沒有明顯下降;此外,政府釋放信號老舊車淘汰,同時明年新車是否會“國六”標準,生產廠家能否跟上這個要求,還是出現像國五剛開始執行的時候一些品牌“無車可賣”?最后的擔心也是這幾年的反饋,在限購、限行、限遷幾個綜合因素考慮下,廠家在北京還在繼續新增4S店布局,這次提前報廢刺激一些投資短期加入,但是釋放以后必然會出現惡性競爭,屆時將會比現在更慘烈。
汽車廠家:響應政府,積極應對,提高客戶滿意度
在幾個汽車品牌北京地區高管溝通中,大家均表示響應北京市政府的政策,積極的采取應對措施,在消費金融補貼,置換補貼,報廢補貼等方面盡可能進行本品牌的“二次補貼”更加吸引消費者,同時加強報廢服務環節的支持,提高各個店與報廢業務的對接合作,讓客戶更快更開心的置換新車報廢舊車,在服務環節提高滿意度,某品牌負責人表示,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是必須的,將在實際環節中更好的讓老百姓的舊車通過新車的各種服務方式和優惠”減少損失“。
專家意見:經濟補償有依據,細節應更專業合理
在某些專家溝通交流中,大家對本次北京市政府的老舊車強制限行和報廢補貼的政策有幾方面意見。
1、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政策,特殊情況下的強制機動車限制行駛是有一定的法律依據,但是在《消費者權益》、《物權法》等其他法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內容,國家未來應盡快在法律法規方面加強完善和互通。
2、補貼方式比較合理,并且照顧到了大部分老舊車用戶的經濟補償原則,但是針對于少數中高端老舊車的補償原則則有點過于武斷,一刀切的方式實際相當于損害了目前車輛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應以經濟補償為促進原則,但是應采取自由選擇的原則進行,讓消費者有選擇權。
3、40萬臺老舊車排放污染的數據和對整個北京地區環境污染的專業分析和解釋工作欠缺。40萬臺老舊車排放的污染物的相關專業分析,比如40萬臺特殊老舊車的構成,排量比例,技術特點,品牌等等并沒有,同時這類車輛行駛污染的數據和目前北京地區整體污染的占比對比,到底這些車輛污染占比有多少?是不是這些車提前處理了就明顯改善了環境呢?相比大型運輸車、公交車、汽油品質、擁堵污染、周邊工業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等問題,到底汽車污染占比是否禁得住推敲?美國紐約1000萬輛以上保有量,1965年的車一樣上路駕駛,但是環保做的依舊很好,我們政府有關部門領導是不是應該拿出一些可信的數據來說服我們老百姓,讓我們做貢獻做犧牲也有個說法。此外,按照平均每臺10000元補償計算,40萬臺車北京市政府將拿出40億財政補貼,這筆錢是否花的有價值?我們每個納稅人是不是應該有知情權?
4、北京本次政策將造成多米諾效應,整個汽車流通領域將面臨更多困境。
專家意見最為集中和擔憂的是,本來各地方“取消環保限制二手車”進入政策在各地推行就困難重重,很多地方政府都是陽奉陰違甚至公開抵制,不少地方政府都是拿北上廣這些城市的“特殊化”當借口,拿環保當理由,本應進入到高速發展的二手車流通行業因此減緩發展速度,同時也造成了新車置換的各種發展隱患,在產能不斷提升置換不斷提高的汽車消費市場,未來二手車流通不順暢造成極大的產能過剩風險和消費內需萎縮,一些地方汽車行業從業者紛紛表示當地政府一旦效仿北京強制限行報廢,同時還沒有北京政府的補貼補償,這將造成極大的老百姓不滿,也將損害政府的執政威信,依此全國上千萬汽車行業從業者將面臨行業短期“崩潰”的危險。希望地方政府多從整體角度出發,多從行業和消費者角度考慮,在制定執行政策前采取聽證和公開原則,制定更加科學和專業的政策。
生活在北京的每一個人都有深惡痛絕霧霾和環境污染,每個公民的健康都是重要的,我們可以限制人口流動、限制汽車行駛、甚至限制水源變化,但是我們能限制空氣流動么?能限制人類呼吸么?環境污染治理是國家發展的大戰略,是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生活水平的必要指標,但是以環保為名義損害公民的其他權益是不是和我們執政的初衷相矛盾呢?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聽取老百姓的聲音,采取專家的建議,按照法律流程執法為民,正所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北京真正的霧霾和污染到底是誰的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