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入谷底的新能源客車將迎來反彈?
核心提示:
根據工信部數據,2016年10月國內純電動客車產量6684輛,相比去年10月的11632輛,同比下降43%,降幅創今年以來新低。以下為截止10月主要客車廠的純電動客車產量數據:

通過分析表格可以發現,除了部分有所增長,絕大部分客車廠10月份都同比下降。其中,宇通與中通繼續領跑,產量波動不大,比亞迪則同比下降不少,處于騙補漩渦中的蘇州金龍產量直接降到49輛,其它品牌的產量也同比遭受大幅下滑,可見,純電動客車市場態勢的確不容樂觀。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首先,是去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漏洞太大,導致去年年底產量飆升,產生的騙補丑聞近乎波及整個行業;其次,騙補丑聞驚動國務院,使得2016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至今未出臺,廠家拿不到補貼金額,現在買車只能倒貼。據某客車企業老總透露:“現在只有一些大的客車企業還敢賣車,中國的新能源客車產業,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筆者查到某網站對部分上市車企上半年應收賬款的財務統計數據,如下表,其中括號中的數據為新能源補貼款數額,未標注括號的則為企業沒有單獨注明新能源補貼款數額為多少。

從圖中可知,截止上半年,中通客車應收賬款為59億元,其中新能源補貼款為40.3億元,比例達到68.3%;珠海銀隆的新能源補貼款從年初的 11.8億增長到20.3億;宇通客車的應收賬款為 112億元,相比年初增加近13億元,其新能源補貼款接近60億元,而其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132.68億元,凈利潤為12億元。新能源補貼款在各企業的應收賬款或其他應收款中,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客車廠對補貼的依賴性可見一斑。
至于今年最后兩個月的表現怎么樣,還得看新的補貼政策何時頒布,網上已經在流傳疑似版本,相比之前的補貼政策,新政策的特點是補貼金額下滑較多,技術要求更高、更詳細,比如針對非快充的純電動客車引入更加科學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Wh/Kg),強化電池系統的技術水平;快充的純電動客車引入充電倍率,引導客車廠解決長續航充電時間也長的問題;而插混方面則是突出節油水平。總而言之,經歷了騙補的大波折,新補貼政策更加嚴格,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整車行業的淘汰賽隨著新政的頒布正式打起。
另外,近日同期公布的還有《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這個文件在行業也引起不小震動,因為門檻提升太高,將會刷掉95%以上的企業。具體的,通過解讀文件,筆者總結以下特點:
1、電芯廠家,強化鋰離子、金屬氫化物鎳在動力電池領域的主導作用,超級電容重要性則有所降低;
2、動力電池系統集成廠家,將產能提高8倍,進而刷掉大批小廠;
3、強調相關部門的執行與監管,而不是只要達到要求就放任不管,這是應對新能源較多事故的舉措;
4、強調車載動力電池的概念宣傳,電動君認為,除了動力電池,還應該有“驅動電機”,其實,與發動機技術相比,車載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
5、各個技術點的要求更高、內容更詳細,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的門檻。
新的動力電池規范條件還在征求意見階段,但總體估計不會變更太多,如若發布,動力電池市場將迎來一場行業篩選,而相關部門的意圖,是希望將那些實力大的動力電池廠商培養成世界級動力電池品牌。
點評
在這兩個政策的影響下,新能源客車市場年底能否回暖呢?在筆者看來,只要年底公布新能源補貼政策,新能源客車產銷肯定有上揚之勢,但不太可能達到去年同期(全年12月銷量2.8萬輛)水平,而明年整個行業將趨于健康快速發展。
市場是有規律的,動蕩時期即是優勝劣汰時期,也是新能源客車市場正遭受的。實際上,筆者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最先趕上新能源趨勢的就是客車市場,從上面的產量與財務報告可見一斑,然后才是城市出租車、專用車、乘用車等其它市場,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品質不穩定、成本較高、續航里程不夠等因素,當前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還是有較大局限的,比較適合用在那些特殊使用環境的地方,因此,第一波動蕩最先發生在客車行業也就不意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