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壓重 內需旺 智能網聯汽車 產學研合作難題如何破

日前,我國分別正式啟動了車用77-81GHz毫米波雷達和車車通信LTE-V技術頻率劃分的研究試驗工作,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小步。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工作的參與者不僅包括整車和相關零部件企業,還容納了通信企業、互聯網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等,可謂是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產學研合作的一大舉措。
“對于智能網聯汽車來說,單個企業甚至某個行業都難以‘成事’,因此,產學研間的合作需求更為迫切,作用也更為重要。”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由于智能網聯汽車的產品和市場都尚未成熟,因此我國自主品牌有望和跨國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但對于“欲與外資試比高”的自主品牌來說,恐怕產學研合作才是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藍圖的三寸之轄。“產學研協同做不好,智能網聯汽車根本走不遠。”趙福全斷言。
產學研合作需求旺盛
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所說,在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路上,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其重要原因就是跨界協同和產學研合作不夠深入,同樣,這一現象延續到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甚至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開發的合作更為欠缺。然而,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自主品牌智能網聯汽車正面臨外部壓力日益增大,各方合作需求意愿與日俱增的現狀,產學研合作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近年來,以谷歌、IBM和Uber為代表的諸多互聯網企業正在爭先恐后地進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布局或產品制造,我國自主品牌在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面臨的已不僅僅是來自跨國汽車企業的挑戰和“壓迫”。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指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攪局者”。
成波認為,汽車行業缺少產學研合作成功案例的根源在于傳統技術領域內,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間的合作動力尚顯不足。如今,智能網聯汽車已被認定為汽車行業的戰略發展方向之一,無論是汽車和互聯網企業,還是高校,亦或是研究機構,都深知在“無人區”探索合作的重要性。“自主品牌汽車正向研發體系初步建成,以華為為代表的通信企業在世界舞臺占據重要地位后面臨發展方向和戰略的調整,而高校和研究機構正面臨技術產業化的尷尬境地,各方的合作需求均變得空前強烈。”成波表示。
仍需邁過多道坎
然而有合作需求卻缺少無合作途徑,甚至障礙重重。
以往,在傳統汽車技術開發中,制約產學研合作不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技術轉移機構的缺失,因此導致很多技術成果“待字閨中”。在近日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汽車技術轉移大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寧指出,第三方中介公司和金融機構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不應缺位,他們不僅需保護開發者的利益,同時也應將企業承擔的相應風險盡可能地減小。
除此之外,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合作和轉移似乎更為困難。趙福全指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將是多學科、多領域和多范圍的跨界合作,因此涉及范圍更廣,參與者更多,給相關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傳感器技術、車間通信協議、云端數據庫、自學習系統……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新興技術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常州海科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廖越峰認為,掣肘產學研深度合作的另一關鍵因素在于傳統汽車企業的思維并未轉變,如何推動自主品牌車企盡快接納和吸收新技術、推動更多新興技術進入應用和產業化階段成為重要課題。張寧則強調,當前涉及應用新技術或新工藝時,車企在決策過程中及在企業管理層面的調整上缺乏有效的支撐體系,這一難題亟待解決。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在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時,復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是短板之一。張寧指出,不出意料的話,未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人才爭奪戰將圍繞深諳汽車技術、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展開。
期待政府發揮更多作用
目前,日本有超過一半的汽車已應用車輛信息通信系統,智能網聯汽車正逐漸照進現實。成波表示,當前我國通信和互聯網產業已經有能力和國際巨頭“掰腕”,而深度融合通信和互聯網產業的智能網聯汽車或將成為我國趕超國外的一大突破口。為了抓住這一難得機遇,行業組織和機構都在積極加大智能網聯汽車產學研合作的推動力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先后成立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發布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路線圖》;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完成《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術語和定義》ISO標準草案的準備工作……
然而,趙福全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合作早已不再僅局限于單一技術領域的協同研究,數據共享、標準共建以及道路設施建設等也是重中之重,政府有關部門的深度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制造2025》已將智能網聯汽車視為未來十年國家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但如何將戰略落實,真正做到全面推進產學研合作已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重大議題。
今年9月,美國交通部發布了《美國自動駕駛汽車政策指南》;韓國和日本政府均著手修訂《道路交通法》和《道路運輸車輛法》等相關法規。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指出,政府有關部門需積極組織跨行業和跨部門間政產學研用的合作,攻克智能網聯汽車之間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并統籌規劃道路通信技術等設施的建設,以創造出智能交通建設和運營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