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歐洲買“燈”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跨行業重組
松下計劃收購奧地利汽車照明巨頭ZKW集團,目前正就收購協議詳細內容進行磋商,有可能在12月達成基本協議。收購金額最高有望達到1000億日圓(約合人民幣60億元)。若收購順利,又一大車用零部件商將被松下收入囊下。
ZKW集團于1938年設立,其主要產品是汽車LED前燈,此前一直向美國通用等歐美汽車巨頭供貨,在歐美、中國以及印度均擁有生產和研究基地。2016年的銷售額預計達到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6.5億元),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預計為5%左右。業內預計,收購完成后,ZKW集團面向歐美車商所提供的LED燈,今后可能將運用松下的傳感技術。
近兩年,松下來在車用部件方面動作頻頻,積極開展海外并購,對大熱的自動駕駛以及電動汽車(EV)技術的開發也抱持著積極態度。
在車載蓄電池領域,松下與美國特斯拉汽車推進量產計劃,就車載鋰電池業務開展合作,投資總額達5000億日圓(約合人民幣300億元)。去年,松下向西班牙汽車零部件巨頭法可賽集團出資49%,啟動了電子后視鏡的共同開發。在空調設備方面,松下與北京汽車集團合作,建立純電動汽車用空調工廠。目前,松下正在推進能夠完全自動駕駛的小型電動汽車實證實驗,并且預計在2020年左右完成開發。
在汽車業務上與中國家電企業謀求跨界轉型不同的是,松下并不執著于汽車整車銷售,而是著眼于為汽車廠商提供技術支持或是設計外包。
這一系列收購投資的動作旨在加強汽車相關業務,響應因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技術快速發展的需求,將包括車載電池、傳感器燈汽車相關業務培養成利潤增長點。目前,松下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于汽車以及工業系統,松下計劃在2018財年將車載電池等汽車相關業務總銷售額提高到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10億元),為2015財年的1.5倍。
不僅僅是松下,其他日本汽車廠商以及IT企業也對汽車零部件,尤其是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方向進行密集布局。今年二月,日立集團將旗下的日立車輛能源公司的設計研發業務并入日立汽車系統公司,以便促進其電動動力系統業務的進一步擴張。今年九月,有日本政府基金背景的瑞薩電子以32億美元收購美國芯片制造商Intersil,旨在加強公司在汽車人工智能的實力。
這一熱度也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日本政府將自動駕駛汽車列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點項目。今年十月份,日本經濟產業省決定斥資1.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4億元)用于包括自動駕駛技術的人工智能的研究,由此可見其對汽車領域的重視以及焦慮。
日本經濟產業省今年報告指出,汽車和電子產品是日本經濟的兩大支柱,其持續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某種程度上左右著國家經濟命運。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表示,“這個行業變化速度非常快,如果日本希望與谷歌等巨頭進行競爭,政府必須沖在前面。”為了不重現智能手機起步過晚導致跟不上節奏的慘劇,日本這次要先發制人。
豐田工程師Masato Minakata稱:“日本汽車制造商一般傾向于自給自足,更愿意與我們了解的公司合作,豐田也不例外,”他表示,“但是現在,你必須引入來自其他國家不熟悉公司的新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