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騙補后續 青年汽車等7企業遭處罰
蓋世汽車訊 2月4日,工信部網站公布了7家涉及“騙補”的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分別是金華青年汽車、上汽唐山客車、重慶力帆乘用車、鄭州日產汽車、上海申沃客車、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重慶恒通客車。并對7家企業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

處罰方式包括撤銷7家公司問題車型產品《公告》,暫停7家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資質,責令7家公司進行為期兩個月整改,整改完成后,工信部將對整改情況進行驗收。
去年12月20日工信部對涉及“有牌無車”的4家騙補企業包括蘇州金龍客車、河南少林客車、奇瑞萬達貴州客車、深圳市五洲龍汽車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傳遞出國家高度重視和嚴肅處理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的態度和決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在2017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強調未來將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專項督查,嚴厲打擊騙補行為。此次7家企業收到處罰決定書預示著打擊“騙補”進入處罰執行期。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去年4家企業“有牌無車”的現象不同。此次7家受罰企業的違規行為更為復雜化,時間跨度也更大。金華青年汽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上汽唐山客車有30輛車未安裝電池和電機控制器,15輛車未安裝電池,30輛車電池安裝不足、5輛車未安裝電機控制器;重慶力帆乘用車有1353輛車電池芯數量小于公告數量,1328輛車電池單體生產企業與公告不一致;鄭州日產汽車有88輛車驅動電機生產企業與公告不一致,其中的20輛車電池生產企業與公告不一致;上海申沃客車有79輛車在2015年末尚未安裝電池但已開具發票并登記上牌;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有119輛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與公告信息不一致,其中100輛純電動廂式運輸車電池生產企業與公告不一致;重慶恒通客有1176輛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7家企業的違規行為之復雜,違規時間之長觸目驚心。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促進汽車產業轉型,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的緊迫任務,打擊“騙補”行為才能保障全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