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行業資訊
2017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五大趨勢
文章來源:商用車新網 添加人:中汽聯--徐銘 更新時間:2017-02-10
站在開年的時間節點,對于2017年動力電池產業進行研判,“政策、資本、技術、市場”將依然會是行業的四大驅動力,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整個行業將呈現以下五大趨勢:
       一是政策扶持及監管趨穩,行業準入門檻抬升;二是動力電池產業淘汰加速,新格局將在2017年開始重塑;三是電池企業與整車廠合作將不斷升級;四是資本驅動力愈顯,兼并購及IPO大潮延續;五是四大材料價格趨穩,新材料產業化應用加速。
       政策扶持及監管趨穩 準入門檻抬升
       經歷了2016年的政策波動調整,隨著補貼政策及相關準入及監管政策的完善,可以預見的是,2017年,政策層面的扶持和監管將趨向穩定。
       在1月中旬舉行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補貼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對產業平穩發展至關重要。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制定堅持三點:一是支持方向保持不變。二是支持期限保持不變。三是支持力度總體保持穩定。對所有支持的退坡比例保持不變。
       補貼政策穩定的同時,政策對于行業的監管也在不斷完善。從已經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到即將發布的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政策的監管在有意識的對于整個行業的散亂、技術水平整體不高的問題作出調整,提高技術門檻、淘汰落后產能和產品、凈化產業競爭環境,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健康發展將成為2017年政策監管層的主要目標。
       整體來看,政策正在向體系化和系統化的趨勢走。梳理國家層面頒布的各項政策,可以將其為三大類,分別為策略類、趨勢類和強制類。策略性政策包括碳配額交易制度、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等, 強制性政策包括《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目錄》等,趨勢性政策則包括補貼退坡、對于產業龍頭企業發扶持等。
       政策體系化以及整體趨穩之后,行業的準入門檻明顯提升,技術與市場的驅動力將逐步顯現,整個行業的發展將會向集聚化、巨頭化的方向前進。
       動力電池行業淘汰加速 新格局重塑
       新一輪補貼政策的指揮棒下,整個動力電池行業在2017年將迎來極為嚴峻的挑戰。來自降成本和應收賬款的壓力、產能擴張的壓力、產品性能提升的壓力、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壓力,成為其新一年頭頂高懸的四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降成本壓力。由于補貼調整,車企給予動力電池企業降成本的要求高達20~50%,同時,補貼從事前預撥改為事后清算,這些資金壓力都一定程度上被車企轉嫁到電池企業。
       產能擴張壓力。有媒體報道稱,修改版的動力電池規范條件將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門檻調低至30億瓦時至50億瓦時范圍,將于近期發布。雖然調低了門檻,但按照2016年的實際產能,能達到30億瓦時的企業不超過10家。按照GGII的此前分析,建設一個10億瓦時動力鋰電池產能項目,需要投入資金中位數為4~6億元,由此來看,擴產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資金的壓力不言而喻。
       產品性能提升壓力。根據調整后的補貼政策,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成為重要的參照標準,
       要想拿到最高額度的補貼,就必然要求動力電池企業進行技術和產品的升級,如果無法實現相應的技術標準,則面臨著被整車企業拋棄的風險。
       原材料價格波動壓力。經由2016年的漲價潮之后,核心材料的現款現貨已是主流,這給面臨降成本和回款壓力的電池企業絕對是不小的挑戰。此外,動力電池企業還要提防銅箔、鋁箔、添加劑等材料的價格波動風險。
       多重壓力之下,GGII分析,動力電池前五大企業格局基本已定,但后面的格局波動幅度會較大,2017年,影響產業格局的主要變量包括政府主導的采購、電池技術水平、基于產業鏈聯動的價格競爭以及規模效應等。能在價格、技術、安全等方面形成綜合競爭優勢的企業將會快速上位,三四線動力電池企業的生存將受到嚴重擠壓,可預見的是,眼下即將到來的2017年,行業洗牌將會提前到來。
       電池企業與整車廠合作升級
       在動力電池降成本、標準化制造、商業模式創新求變的大背景之下,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的戰略合作正在提速。
       過去的2016年,這種趨勢已經開始顯現,寧德時代與東風汽車、一汽客車與春蘭新能源、北汽與國軒高科、銀隆新能源與中車時代、波士頓電池與陸地方舟、天勁股份與江特電動車等都不同程度的展開了戰略合作。
       盡管在上述案例中,不少合作雙方還僅僅停留在框架協議層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路徑上,車企和零部件企業已經在形成共識:車企與核心零部件企業的深度戰略協作已成主流趨勢。
       從傳統車企和發動機企業的合作模式來看,只有在合作的過程中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和生態循環圈,才會更有意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產品尚未實現全生命周期驗證,下游基礎配套設施還不健全的背景之下、產業鏈的深度協作更顯得有存在價值。
       GGII提醒,盡管車企與電池企業合作是趨勢,但對于后面的跟進者而言,在合作前做好充分的接觸和考量,既要做好風險的控制,更為重要的是在選擇時要充分考量對方在產品開發、產能跟進上的節奏,保證雙方在合作上的匹配度。
       資本驅動力愈顯 兼并購及IPO大潮延續
       資本將在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2016年,國內鋰電產業投資(含擬投資)超過1500億元,資本兼并購案例超過60起,2017年,資本兼并購大潮將繼續蔓延,所不同的是,隨著產業門檻的提升,資本在標的選擇上將更加謹慎。
       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鋰電企業選擇IPO進軍資本市場。2016年,有2家鋰電企業成功過會,分別為鋰電池隔膜企業星源材質和鋰電池結構件企業科達利,其中,星源材質已于2016年12月1日成功掛牌創業板。截至目前,在排隊IPO的企業中,涉及鋰電業務的企業共有8家,分別為璞泰來、珠海賽緯、星云電子、德方納米、邁奇化學、盛弘電氣、金銀河、宏源藥業。預計2017年,還將有更多的鋰電企業排隊IPO。
       對于新能源產業鏈企業而言,單靠自身的內生式增長將不足以應對未來的發展節奏,資本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分析認為,無論是選擇被兼并購還是選擇獨自登陸資本市場后,對于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規范化企業運作等方面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鋰電企業要想保持持續的發展,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提升,就無法繞開資本運作的道路,必須將實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起來。但同時,企業在與金融資本結合時時應該警惕資本帶來的風險,必須清楚的是,資本只是助推劑,自身技術的積累的產品的鍛造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基礎和原始動力。
       四大材料價格趨穩 新材料產業化應用加速
       經由2016年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等核心原材料的漲價潮之后,2017年,隨著新產能的逐步釋放,核心原材料價格將趨向穩定,并呈現逐步下調的趨勢。同時,來自整車企業對于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的需求,高鎳三元、硅碳負極、復合隔膜、新型鋰鹽等新材料的產業化應用將明顯加快。
       具體而言,正極材料廠商也面臨降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等壓力。622、NCA等高鎳三元占三元材料總產量比例將在2016年5%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在負極材料領域,2017年,負極材料市場競爭加劇,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低端重復產能將被淘汰,擁有核心技術和優勢客戶渠的企業將更有優勢。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將加速硅碳、硅基等新型負極材料研發應用。
       在隔膜領域,三元動力電池市場占比提升帶動濕法隔膜產銷量增長,濕法隔膜出貨量和需求量激增,涂覆隔膜的占比快速提升;濕法隔膜市場占比將大幅上升,預計到2020年國產隔膜中濕法隔膜將超過70%;同時,動力電池用基膜厚度呈現薄型化趨勢。
       在電解液領域,動力電解液占比保持上升,三元動力電池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三元動力型電解液的比例將逐漸增多。同時,六氟磷酸鋰新增產能2017年將陸續釋放,供需緊張關系將得到緩解,價格下降已成趨勢,從而降低電解液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