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第三方驗車機構 七成消費者不愿買二手車
2月14日,江蘇省消費者協會發布2016年度二手車市場消費調查報告。消協工作人員從南京、無錫、南通、宿遷等幾個城市選擇當地最有代表性的二手車市場進行實地體驗調查,同時選擇兩個有代表性的線上二手車平臺進行消費體驗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消費者對二手車持拒絕態度,僅19.76%的消費者有意愿了解二手車。
缺少第三方驗車機構 評估結果自說自話
南京的曹女士瀏覽某大型網絡平臺上的車輛信息介紹后,看中一款別克車,和銷售人員聯系后,按預約時間看車。曹女士表示自己是新手,對車輛的安全比較關注。銷售人員打開車輛前蓋介紹說,該車已經經過平臺的系統檢測,完全可以放心。曹女士問檢測機構是不是第三方平臺,對方回答,由評估師先來看,評估后寫在網上;過戶之前還會再次檢測,過戶之后會有電子版的檢驗報告,如果需要紙質的也可以。這下她終于弄明白了:銷售人員提供的檢測報告并不是第三方檢測機構所出,而是由銷售機構自家的檢測師評定的。“檢測報告難道會對自己要賣的車說不好?”曹女士對車輛的真實狀況自然存疑。
省消協有關負責人說,雖然二手車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行業交易行為的操作規范得到提升,但仍然存在二手車市場評估結果自說自話,銷售方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問題。由于普通消費者對汽車專業知識匱乏,91.4%的消費者希望在購買二手車時能夠請到專業的、有資質的第三方驗車機構進行評估檢測。消協建議,還在質保期內的汽車,消費者可以到4S店查詢車輛的維修記錄;如果已經過了質保期,因為在保險單上會有一些記錄,可以到保險公司查詢。
定價不透明 安全性能存“貓膩”
嚴先生2016年11月末在南京某二手車市場選中一款車子,詢問車輛性能,銷售人員稱賣二手車不負責評估性能,只檢驗是否是泡水車、事故車,他又問價格是否有商榷的余地,并表示還會去看另一家店的車,銷售人員態度立即有了變化,表示可以便宜1000元。價格談得差不多后,嚴先生關心質保年限及車輛能否在4S店保養,但銷售人員都給不出合理的回答,讓嚴先生不免心中忐忑:如果賣車的都不能對車輛安全性能負責,那誰還能負責任?價格也說變就變,里面“貓膩”太大。
省消協有關負責人說,購買二手車,一定要選擇正規交易市場與平臺,無論是車輛的質量、價格還是售后,正規交易平臺都比較有保障。消費者應當委托有資質的鑒定評估企業對所選車輛性能、價值等進行評估,不能貪圖便宜或方便,通過非正規渠道購買二手車,以免為后期維權留下隱患。此外,一定要與賣方簽訂正規購車合同,以保證日后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據可依。
打政策擦邊球 灰色交易存陷阱
姚女士去年11月到南京一個規模較大的二手車市場,才知道想在南京買車得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其中一條:外地人要么有南京居住證,要么有半年以上的社保繳費記錄,要么有南京的房產證明。這讓她感到為難,但銷售人員隨即告訴她,真想買車,可以注冊一家公司,公司買了車,就跟個人的條件沒關系了。但注冊公司還要花2000元,姚女士最終選擇了放棄。
省消協有關負責人說,二手車銷售商一些看起來為消費者著想的“小竅門”“好辦法”,實際是在“灰色地帶”交易,說白了就是在鉆政策的漏洞,或者打政策的擦邊球,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維權便申訴無門。消協提醒,二手車交易中最關鍵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車輛手續過戶。很多購車者為了省事,沒有辦理過戶手續,導致后期無論是用車還是理賠都有很大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