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庫存指數飆升,虛驚還是警報?
自2016年7月開始,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開始連續低于50%的“榮枯線”(僅10月略高出),汽車市場銷售持續向好,但在剛過去的1月,這個反映經銷商庫存預警的數值,卻近乎呈現一條豎線,急速“飆升”,給喜人的中國汽車業吹來一陣涼風。
2月7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2017年1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1.5%,環比去年12月上升18.6%,大大出乎多數人的意料。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肖政三表示,庫存預警指數上升是因為1月汽車銷量下滑,但絕對的庫存水平并沒有明顯提升。
從供給側來看,觀察部分中國汽車上市公司近日公布的銷量數據不難發現,2016年12月,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等主要車企,銷量多數創出歷史新高,但今年1月,上汽和長城銷量數據同比微增,但環比上月卻大幅減少,即便是同比高增長的廣汽集團和吉利汽車,1月銷量也與12月存在較大差距,印證了肖政三的判斷。
“除了過春節,設備機械也需要休息,我們21號就開始休息了。”某美系合資公司的員工透露,工廠還需要為新車調整生產線,所以較早放假。而從幾家公司報告來看,其產量和銷量基本持平,因此汽車庫存壓力,并沒有突然加重。
不過,如吉利博越、廣汽傳祺GS8等熱銷車型依然一車難求,吉利生產博越的工廠甚至為消費者能夠早日提車,取消了春節放假。
另一方面,從需求角度來看,購置稅減半政策的優惠今年進一步減少,讓消費者趕在去年年底購車,所以2016年12月的市場透支效應在今年1月開始顯現,再加上傳統節日影響,1月市場需求和銷量需求相比前月大幅下降,亦屬情理之中。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查顯示,經銷商認為汽車總需求量“增長”的比例從12月的69.1%降至1月的1.4%;而認為總需求量“下降”的比例從12月的11.0%升至1月的82.5%。與之相對應的是,經銷商認為汽車成交率增長的比例由64.7%降至9.1%;認為下降的比例由10.3%升至58.7%;這令1月平均日銷量指數和市場需求指數環比大幅下降。
好消息是,由于去年市場情況轉好,雖然1月銷量環比快速下滑,但經銷商認為流動資金情況平穩,認為流動資金“一般”的企業從52.2%升至54.5%;流動資金“充足”的比例從27.9%升至29.4%;認為流動資金“緊張”的比例從19.9%降至16.1%。
肖政三說,今明兩年是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關鍵,廠商關系也暗流涌動,目前中國市場每年接近3000萬臺的增量,很大程度上是在政策刺激下實現的,如果政策退出,汽車生產企業就要提前思考構筑合理的產銷關系。
目前來看,中國的汽車企業,應該未雨綢繆。從歷史經驗看,每次“激情時刻”之后,部分車企都不得不面對漫長的去庫存過程,廠商關系也更加緊張。而站在汽車消費者的立場上,雖然可能因為廠商清理庫存遇到促銷,但買到庫存車也未必是多么愉快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