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汽車互聯是他們60年前就開始做的局
對于懂得未來的人而言,只要方向正確,60年并不算長
很多當下看著像神棍的事情,如果你活得夠長,往回望去,其實都是有理可循的。
在硅谷,有個漢子叫Dave Evans。他也許還不如百度搜索第一個彈出來的澳洲搖滾歌手Dave Evans有名,但科技圈的發燒友都知道他——
1993年世界上第一款網頁瀏覽器Mosaic發布的時候,哥們兒曾說過一句震驚四座的名言: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網站,可以在網上購物,數十億部設備將實現互聯。那時候,PC還是極客的專屬配飾,而哥們兒卻就是這么篤定了。
事實上,3D打印、智能假肢、自動駕駛等等我們現在才開始熟悉的概念,十多年前哥們兒都預言會進入尋常百姓家。
Dave Evans是硅谷的互聯網技術專家,同時也是一個“未來學家”。 迄今為止,他對未來的預言成功率,是100%。
“未來學家”,自《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之后,就變得不再像風水師傅般那么神秘。不同于后者的八卦五行,未來學家們的工具是精準的預測。
去年底有一本暢銷書《Tools of Titans》,作者花了兩年采訪了200多個美國頗有成就的“巨人”,其中就包括了這票“未來學家”,比如Dave Evans和KK,研究他們究竟做了什么才能有如此神乎其技的預測。
結果發現,這些看得到未來的人,有一種共性,那就是超越邊界的想象力。他們能無所畏懼地提出各種似乎無關主要矛盾的思考,把可能性推到眼前利益所不及的極致,說出一些當下看起來傻里傻氣的話,而事實總證明,那可能就是區別于平庸、看到更遠的關鍵。
然而直接向未來發問,真是個力氣活兒,你必須越過充滿誘惑的目之所及,像個狂人一樣去追求也許幾十年內都沒有直接回報的“未來事業”。
可以說,人類迄今所有被稱為“突破性”的成就,都是這樣的力氣活兒,然而一個伏筆耗的功夫之久,可比這篇文章的開頭長多了。
【視頻:motorama,1956】
在上面這個短片里,你能看到綜合了智能導航、車況監控、V2X互聯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以及Auto Pilot自動駕駛等等的黑科技……
根據近兩三年各大汽車公司的宣言,預計到2025年我們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才有可能初嘗這樣便利、安全、閑適的出行;至于片中很亮眼的“車載咖啡吧”,可能還要再等等。
然而充滿年代感的畫質卻透露,這其實是一條悠久的老番——
這其實是1956年的通用汽車,對1976年的汽車和交通的想象。
上世紀50年代,通用曾舉辦過一場前后跨越十年的盛大展覽——Motorama(“汽車全景”),而這部短片,即是Motorama展的宣傳短片。展覽上,通用向公眾展出了一系列即使在今天看來都十分超前的原型車、概念車:
比如火鳥II,全車身以鈦金屬打造,并裝載了預備匹配“未來高速公路”的導航系統,也就是現在被稱為V2X的車載部件;又比如火鳥III,配備了可以避開事故的自動導航系統、無需駕駛的方向盤,以及“超聲波”鑰匙……
現在我們所想象的未來也不過如此??!然而在60年前,這些都被想爛了。
從今天看,通用就像是汽車圈的“未來學家”。它在汽車上找到的靈感,總是大膽的、超驗的、充滿想象、還自帶斯皮爾伯格的科幻浪漫,最終卻總能得到未來的回響。
比如,通用認為,人在開車的時候應該有享受音樂的權利,于是雪佛蘭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車載收音機,那是1924年;而直到今天,我們仍舊在使用這項90多年前的創新,可以說,算是今天信息娛樂系統的雛形。后來,凱迪拉克又第一個引入了車載豪華音響,別克第一個推出了中控屏HMI專利.......
又比如,1962年,通用加入了NASA的阿波羅計劃,阿波羅計劃中的火箭所使用的慣性制導與導航系統,就是由通用設計的。直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觸及月球,通用一直承擔著其中導航系統相關的研發、制造與測試工作,而月球車上的汽車相關技術也由通用承包的。
正是在這樁“不務正業”的阿波羅項目之后,在太空的經驗上,通用開始了車載導航與通訊技術的研發。直到1996年,通用在芝加哥車展上正式推出了OnStar安吉星——世界上第一個汽車信息服務產品。
而之所以命名為OnStar(在星星之上),就是為了紀念60年代通用為登月所付出的努力和初心。
如果要追溯“車聯網”的起源,那就是20年前,也就是1997年第一款安裝了OnStar安吉星的凱迪拉克。自那以后,全世界前前后后有1200萬輛車使用安吉星。
而到了2009年,OnStar終于正式被上汽通用引入中國。中國的第一個用戶,也是一個凱迪拉克車主,他在OnStar的導航下從上海開車去了周莊,算是成就了國內第一個車聯網使用的案例。
而接下去,安吉星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曾有一段時間,它幾乎就是車聯網的代名詞,一如pepsi之于可樂?,F在,中國的安吉星使用量甚至超過美國,是后者的四倍。
就在本周,上汽通用宣布,將在新車上推出全新一代車聯系統,著力推進“云”的應用與服務。這片“安吉星云”會是怎樣的新氣象?更重要的問題是,在聯網大潮下,有越來越多花俏的車載互聯包裹著新潮的概念林立市場,安吉“星云”憑借什么還可以獨立潮頭?
如果這場長達2個小時keynote告訴我們任何事,那就是最初的OnStar是緊急呼叫,幫助你解決開車時遇到的任何麻煩,而時至今日,它的使命仍舊是救人于危難。
發布會上,通用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車主靠著安吉星脫困的故事,人工導航、緊急救援、遠程解鎖等基礎服務自是不在話下,安吉星像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知乎”,隨時待命處理任何緊急狀況。
比如,有個女車主曾突然呼叫安吉星,說自己的女兒馬上就要生產了,然而距離醫院還很遠,路也很堵,怎么辦?
真是,知乎大神也只能攤手了。但是安吉星的客服卻說,親,你先找個最近的地方停一停。然后神乎其技地一步一步教這位中年婦女如何接生——最后,當然母子平安啦。以后再也不敢小覷官方所說“我們的客服都經過專業訓練”的內涵了……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08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正是組織救援的黃金時間,然而手機基站卻被颶風一鍋端了,通訊受到了嚴重的阻礙。這時候安吉星貢獻出了自己的網絡——對,颶風之下安吉星的衛星信號還是杠杠的,救援人員通過加州路上所有的通用汽車進行聯絡施救。
如果你有幸去底特律弗林的安吉星總部,你就會在門口看到一封由時任總統小布什親筆簽名感謝信,感謝美國能有安吉星。
一個智能網聯汽車的自我修養應該是什么樣的?
正如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的創辦人、CES主題論壇的主講人道格·紐科姆所說的,我不需要一個車來幫我發facebook、發推特,我不需要車廠來教我用一個新的界面……那些花里胡哨的雞肋功能,遠遠不及能保證行車安全更重要。
在“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再談其他的服務,舒適、便利、娛樂的服務,但是這些服務也不應該僅是為了創新而做的創新,而應該是實用的。
比方說,“云”之上的安吉星,是能夠連接家居的:以后你的冰箱里,如果牛奶沒了,車子會直接在回家路上安排路線告訴你,拐去超市買個奶吧;
是能夠連接人的:萬一發生事故,車子能夠第一時間把你的病歷和當時的身體狀況,打包發送給你的主治醫師,不耽誤第一時間的治療;
更是能連結交通的:你的車子將和路上的其他車、紅綠燈、建筑物甚至是道路相聯,由此能產生更精準的實時路況、更周到的路線規劃、以及整體上更合理的交通分布。
當然,這是比較成熟的狀態,而推出“云聯”只是這未來圖景的第一步。
自此,你能建立自己的專屬帳戶,使開車有一種“私人定制”的小確幸。比如,你頭天晚上聽的在線電臺欄目等,第二天會自動繼續播放;經過云平臺認證,你能用手機作為虛擬鑰匙進入并啟動汽車;你喜歡的空調溫度、座椅角度、聲音音量等用車習慣,也會記錄在你的帳戶上,萬一換個車、開個共享汽車,還能在不同車輛上同步。
而直到2025年,上汽通用都有步步為營的規劃:
2018年,推出自動更新和新一代人機交互,能實時對車輛健康進行診斷并推送預警,讓用車更加安全;
2019年,引入最先進的Super Cruise智能駕駛技術,通過云端更新的高精地圖和亞米級位置校準的高精定位,實現部分無人駕駛功能;
2020年,推動V2X技術,搭載了V2X技術的產品將能和包括交通燈、路障等周邊基建以及其他車輛快速交換信息……
到了2021~2025年,5G超高速網絡、OLED顯示屏、基于AR增強現實技術的抬頭顯示系統和高級人工智能系統等等等,都會一一加入。
對于通用來說,車從來就不只是需要重體力勞動的出行工具,它是一個生活空間。從90年前的車載收音機,到60年前的自動駕駛概念,到50年前登月,到1996年的安吉星,到今天的“云”,通用一直是這么認為,也一直這么踐行。只要方向正確,時間再長,60年間的每一步,都是前進的步伐。當然,精通未來學的通用,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