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新政落地打車迎“首考”
“花了半個小時才打上車。路邊招手根本沒有車,拿手機約車,出租車不肯接單,快車又一直叫不到。”家住北京北土城的公司職員王瑤4月3日和朋友相約在什剎海晚餐,之后卻遭遇了“打車難”。和她一樣,在北京,“打不到車”的感嘆在清明小長假期間頻頻見諸微博和朋友圈。
打車為什么難?一方面是用車需求在小長假期間增加,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供給減少,繼3月20日滴滴宣布停止對北京三環內非京牌車輛派單后,自4月1日起,滴滴全面停止對全北京地區非京牌司機派單。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坦言:“這意味著滴滴快車起碼有一半以上車輛無法繼續接單,用戶自然很快就能感受到影響。”2016年12月21日,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等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要求網約車必須是“京人京車”,并給出了5個月“過渡期”,現在時限已到。
在城市邊緣地區,絕跡頗久的黑車甚至“死灰復燃”。家住北京亦莊地區的李書意,4月4日撥叫了手機通訊錄里黑車司機師傅的電話,“我要去高米店北的駕校學車,但一直打不到車。這電話都兩年多沒打過了,沒想到還能打通,師傅說滴滴停止派單以后,他準備就靠老顧客了”。
“京牌京籍”政策事出有因,朱巍也表示,各地網約車新政尤其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新政的實施,主要是從大城市疏解人口角度考慮。但隨之而來的“打車難”如何破解?
一方面,依然要依靠互聯網叫車平臺大數據技術合理規劃。滴滴方面表示,將會采取技術等多種手段提升效率,盡可能滿足更多用戶出行需求。滴滴出行首席發展官李建華也在近日表示:“我們現在有規模化地消費數據,如果做智慧交通,不僅減少道路資源的浪費,還可以讓消費者提前規劃出行,達到解決出行的目的,讓數據取之于民,再服務于城市。”
另一方面,用戶則期待公共交通能夠進一步滿足出行需求。王瑤就告訴記者,她之前剛去上海出差,“上海地鐵現在好多線路逢周末末班車就延長到了零點以后,如果北京地鐵也能延長服務時間,那很多時候就可以選擇坐地鐵出行”。
而在李書意看來,“京牌京籍”政策還應該進一步細化。“比如我從家到高米店北,其實一路都在南五環以外,這個區域外地車都不限行,對擁堵也影響不大,既然互聯網平臺能事先知道路線,完全可以考慮五環外、六環外允許外地車牌接單,總比黑車要安全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