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汽車智能化指數發布 自主品牌強勢勝出
對消費者而言,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已經不是新鮮的名詞。汽車誕生130多年來,逐漸擁有日益精密的復雜結構,并朝著更高級的智能化方向發展。那么,汽車的“智商”有辦法衡量嗎?
5月初,科爾尼咨詢公司聯合汽車數據工場推出首個“科爾尼汽車場景智能化指數排行榜”,直觀展示了各個汽車品牌的智能水平。
汽車“智商”的衡量標準
“科爾尼汽車場景智能化指數排行榜”首先通過大數據,廣泛收集中國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場景需求。然后再識別出實現各個場景所需要的汽車技術和功能,最后將各汽車品牌目前所具備的功能與實現場景需求所需要的功能進行匹配,量化地衡量出各品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覆蓋消費者的場景需求,從而得到智能化指數。
“隨著智能化裝備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大量新功能和新使用場景的不斷出現,普通用戶越來越難以駕馭這種對比,他們需要一個更為簡約有效、客觀中立的智能化評價系統。”汽車數據工場聯合創始人張曉亮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基于上述需求,汽車數據工場與AT科爾尼合作,推出首個科爾尼-汽車數據工場“汽車場景智能化指數排行榜”。
“這份報告中的智能指數排名首次從消費者的日常場景需求出發,評價汽車的智能化程度,而非單純評價汽車功能參數的多少。”張曉亮指出,汽車場景智能化指數,從消費者應用角度出發,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測試每一個品牌代表性產品的智能程度,向消費者直觀展示各個品牌的智能水平。
在方法層面上,報告執行人員首先通過大數據,廣泛收集中國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場景需求,然后識別出實現各個場景所需要的汽車技術和功能,最后將各汽車品牌目前所具備的功能與實現場景需求所需要的功能進行匹配,衡量出各品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覆蓋消費者的場景需求,從而得到智能化指數。
越高檔,越智能?高端品牌智能化水平優勢明顯
奔馳、沃爾沃、寶馬、凱迪拉克和奧迪這五個豪華車品牌的智能化指數穩居20個參選品牌的前五名,而且高檔品牌組的平均值35.7也遠高于中檔品牌組的平均值16.7和經濟型品牌組的平均值20.8。
“我們的研究團隊歷時6個月,通過分析超過90萬條用戶產品評價、2000萬條有效新聞評論、以及3000萬條有效論壇評論,分析出20個在中國生產的主流汽車品牌的智能化指數和排名。”張曉亮提到,此份報告中,奔馳奪得首個科爾尼智能化指數排行榜冠軍。
報告顯示,奔馳、沃爾沃、寶馬、凱迪拉克和奧迪這五個豪華車品牌的智能化指數穩居20個參選品牌的前五名,而且高檔品牌組的平均值35.7也遠高于中檔品牌組的平均值16.7和經濟型品牌組的平均值20.8。
“我們認為這與高檔品牌的品牌定位、用戶需求前瞻性研究、持續的技術積累、較高的成本承受能力是分不開的。”張曉亮強調。
那么,品牌定位與智能化指數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呢?對此,張曉亮告訴記者,“隨著品牌定位的提升,該品牌主流產品的智能化水平也較高,體現了一種正相關關系,但未來很有可能被打破。”他認為,針對智能化指數表現明顯高于或低于同類品牌的品牌來說,企業戰略也非常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此輪測評中發現自主品牌的智能化表現強勢勝出,其平均值甚至超過了中檔品牌,部分已接近高檔品牌。
資料顯示,作為經濟型品牌中排名最高的兩個品牌,榮威和吉利的智能化指數分別是31.3和31.0,兩者均高于中檔品牌組排名最高的別克的24.0。“這一方面說明自主品牌近年來在智能汽車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顯示自主品牌正在利用智能技術探索品牌力向上突破的機會。”張曉亮強調。
近年來,自主品牌利用中國在電商、IT、產品開發及創新方面的優勢,深耕本土市場,對本土消費者的需求擁有深入理解。這也是未來自主品牌的品牌力實現向上突破的重要手段。
智能化技術發展的核心技術驅動力是軟件技術,這與傳統汽車行業主要靠硬件技術驅動有所不同。軟件技術具有迭代式快速發展,邊際成本低的特點。在未來的智能汽車時代,行業技術驅動力的改變勢必將對汽車行業格局進行重塑。
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小米、華為等本土品牌基于對中國消費者的理解,通過對手機應用層面軟件的持續投資,快速開發出滿足大部分中國消費者日常應用需求的中低價產品,在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中間找到了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快速增長。借鑒智能手機領域的經驗,在未來的智能汽車時代,中國汽車行業將不可避免的出現類似于小米這樣的汽車品牌。
因此,自主品牌需要繼續加強目前在智能化方向的發展勢頭。中國自主品牌應嚴格從用戶的痛點和真實需求出發,通過智能技術為其提供有中國特色的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競爭力,并進而增加用戶的粘性。
自主品牌取得在智能化測評中取得優勢的同時也令人擔憂,一旦中檔的合資品牌憑借其技術和品牌優勢發力,大幅提升智能化競爭力,將對自主品牌形成巨大壓力。
未達理想指數 汽車智能化應用前景廣闊
根據數據工廠的測評系統得知,如果智能化指數最大值為100,則表示該品牌的主流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當前對智能化汽車的全部需求或期待。但是從目前的測評結果來看,智能化指數與理想指數還存在很大差距,而這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對于所有汽車品牌來說都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場景需求也是不斷動態變化的,汽車主機廠應時刻瞄準用戶需求,進行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才能打造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高智能汽車。
盡管各個品牌的智能化程度高低有別,總體來講目前汽車智能化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汽車智能化技術飛速發展,預計智能化汽車真正的廣泛商業化應用將在2025年左右。各個汽車企業應從用戶需求出發,兼顧品牌定位、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制訂最適合自身發展目標的智能化技術發展戰略,才能在未來的智能化時代贏得市場。
我們期待更多的“爆款”智能汽車在中國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