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首設“中國品牌日” 汽車產業進入質變關鍵期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除了一方面推進制造升級,在中國一場品牌革命也正悄然開始。5月2日下午,中國政府網在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品牌日”的批復》。國務院正式回復國家發改委,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文件在今年4月24日已經印發。
設立中國品牌日是強化中國產品吸引力的第二環。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可以被視為中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步,與此相配合的還有淘汰落后產能。至此一個清晰的戰略思路已經呈現在眼前。從“優化結構”到“強化品質”,再到“品牌重塑”,中國各個行業正在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可以想象的是,下一步,中國品牌將走出國門。
對于中國產業發展來說,這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當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個品牌入圍。一方面,在品牌上缺乏競爭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面臨著成本上升,原本“低價模式”的道路再難走通的兩頭難局面。這是整個中國企業在發展中正面臨的,并且是無法逃避的話題。
在所有行業中,汽車行業可以說最具有代表性。汽車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并且具有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等特征,上下產業鏈十分巨大,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頭戲。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汽車也是重點被提及的行業,并要求“到2020年,打造明星車型,進入全球銷量排名前10;到2025年,兩家整車企業銷量進入世界前10”。
為了推進中國汽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近期工信部、科技部等三個部委聯合出臺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在這個發展規劃中,進一步強調了汽車行業的品牌打造問題。比如在《中國制造2025》中還被使用的“自主品牌汽車”這一稱呼,在發展規劃中已經變更為“中國品牌汽車”,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2014年就開始呼吁使用的稱呼,目的在打造中國本土汽車的品牌意識。
關鍵時點到來
正如《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所指出的一樣,中國汽車產業已經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間點上。2016年中國品牌汽車超過1400萬輛,國內市場認可度大幅提升,在某些細分市場已經能夠和國際一線品牌同臺競爭。而經過近四年的推廣、扶持,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核心技術和產業鏈培養上,中國已經做到了與世界先進技術接軌、部分領先。而在汽車互聯網技術上,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領先。
綜合看,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正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這也正是這兩年汽車類產業政策頻頻出臺的原因。而在民族汽車產業進入蝶變的關鍵期,“中國品牌日”進一步加快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今年5月10日,第一個品牌日將開展,具體的開展形式等現在還處于未知。但央視在近一年來也在推行國家品牌計劃,有多個汽車品牌入選。由此可以看到,國家將通過媒體等宣傳機器,可能會以等同于公益的形式對優秀品牌進行推廣。
對于中國民族品牌汽車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通過國家的信用背書,將有效促進這些品牌的成長。而隨著中國民族汽車在國內市場的逐步站穩腳跟,進入國際市場是遲早的事情。從發展來看,國內各個集團也都在嘗試進入海外市場,從一開始的直奔歐洲、美國等傳統汽車強國的根據地到現在恢復理智,穩步進軍。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也處于上升階段。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16年,客車出口14.2萬輛,同比增長20.3%;轎車出口33.4萬輛,同比增長8.5%;載貨車出口18.6萬輛,同比下降15.1%。上述三大類品種共出口66.2萬輛,占汽車整車出口總量的82%。上汽集團、奇瑞汽車、北汽集團、華晨汽車、安徽江淮位居汽車整車出口前五名。非洲、拉丁美洲等是國內汽車出口的主要地區,但需要注意的是,也有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沙特阿拉伯等發達國家出口汽車。
目前中國品牌汽車已經開始逐步走出以低價位為賣點的階段,一批中高端品牌開始成立,比如長城的WEY,吉利的領克、奇瑞的觀致。此外、長安、上汽乘用車(榮威+名爵)、比亞迪等也都在尋求高端化。這之中,有一些企業已經階段化的實現品牌再塑造,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了品牌高度、終端售價和用戶口碑的突圍。
解讀“大通樣本”
在品牌打造上一個較好的例子是上汽大通。作為上汽集團在商務用車和跨界車上的布局,上汽大通通過收購海外資產進入汽車制造領域,是典型的上汽式“海派自主”。從對標別克GL8的大通G10開始,上汽大通通過高質量產品,實現了海內外兩個市場的突破,成功打破了國外品牌對市場幾乎壟斷的占有,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更是勢如破竹。其年銷售從2010年的2820臺跨越式發展至2016年的46123臺,復合增長率達63%,年出口量從241臺增長至2016年的7008臺,復合增長率達75%。
上汽大通2017年第一季度海外銷售1250輛,其中G10海外銷量同比增長86.88%。目前,發達國家市場已經成為上汽大通海外銷售的最大來源。在澳大利亞上汽大通已經成為排名第一的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西蘭市場,上汽大通2016年在細分市場占到了17%市場份額。在歐洲,上汽大通已于2016年4月全系登陸英國市場,至2016年底在英國銷售1318臺。在海外市場的公開招標中,大通不僅能夠擊敗奔馳、福特等競爭對手,并且在所有評價項中均獲得第一。
大通計劃到2020年,其海外業務占比要突破20%,歐洲市場銷量實現重大突破,形成第三個破萬的市場,同時實現海外重點區域市場的全面獨立運營及核算。海外產品營銷能力全面提升,有產品營銷逐步向品牌營銷轉變。而到了2020年,其海外市場的年銷售量要達到68500輛。“打破海外對中國品牌的偏見,走出中國汽車品牌高端化的一條全新路線。”上汽集團副總裁藍青松表示。上汽大通目前在海外市場的產品主要是V80、G10和皮卡T60,以及即將上市的SUV D90。這些產品售價均和國內合資汽車在一個水平線上。
而反觀國內其他出口的汽車,有一些“出口大戶”在出口十多年之后,還是以低廉的產品為主,價格主要在七八萬元左右。“有一些企業在海外,形成了很不好的口碑。”此前,一家國外經銷商對記者表示。這是因為,目前國內汽車出口還沒有真正形成品牌意識和長遠規劃,大都是以補充國內市場為主,獲得部分銷量支撐為目的。不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售后服務都無法保證。這對于中國品牌未來成長有極強的破壞性。
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收到差評,也會影響國內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汽車整體評價。在國家強化民族品牌,打造世界性的中國品牌之時,作為國家支柱型產業的汽車行業,應該化身急先鋒。而從上汽大通的海外拓展來看,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汽車出口不能做傳統意義上的“出口貿易”,而是“海外經營”模式,不僅僅是進行汽車產品銷售,而是形成從品牌投入到快速售后服務的完整體系建設。在產品開發和技術儲備上,也要瞄準世界發達國家的標準和水平開發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