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會員動態
王篤洋:汽配市場規范化運作需多方借力
文章來源: 添加人:中汽聯--徐銘 更新時間:2014-07-10
繼司庫伯退出中國事件發生后,不少汽配行業人士都對當前汽配行業發展進行深度探討與反思,對汽配企業發展模式、行業內部環境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議。新華汽車特別采訪了中國汽車后市場總會會長王篤洋,請他就當前行業發展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在王篤洋看來,在分銷服務行業的外商獨資企業,無論是在消費品還是在汽車零部件售后分銷環節上實現本地化策略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文化的差異、中國市場的特定情況以及國外行業投資人的資源限制,都導致其在中國市場的投入不會一帆風順。這些外企往往面臨一種兩難的局面:100%的模式拷貝幾乎不可能成功,而完全放手去做本土化又可能喪失其既定的戰略和目標,進而失去其賴以成功的根本。在高成本的運營、市場競爭無序、系統流程體系化的管理設置、靈活多變的市場現狀等種種情況下,境外投資人如果在短期內無法看到其預期的產出,并且按照成熟市場調整的戰術無法奏效,就會采取撤資,更換其投入方式。這是非常正常的做法。就司庫伯而言,關鍵還要看保留下來的品牌和轉為內資后的司庫伯如何既堅持其長遠戰略又能夠解決這些兩難問題。
從中外市場差異角度來看,國際汽配公司所積累的經驗與標準均源自于一個相對中國更成熟的市場,其主要的共同點:相對公平競爭的獨立售后市場和OES市場;基本消除信息不對稱的車型、配件、維修信息獲取的渠道和制度;高質量的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相對集中,市場份額大,服務能力強;零部件分銷汽配公司規模較大,議價能力強;獨立維修企業相對成熟、集中,且經營規范。這樣的市場環境在目前中國的獨立配件售后市場并不存在,或者說并不成熟。因此,在中國運營的國際汽配分銷公司完全按照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方式進行市場開拓,雖然模式和目標都正確,但實施規范化、標準化的基礎和條件并不具備,又無法或者不能進行主動的策略調整,自然會受到重重市場阻力。
就當前來看,中國汽配市場的從業者并不缺乏規范化管理的思路和改進的意識。經過多年的摸索,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經充分意識到品牌和渠道扁平化的重要性,意識到終端服務、提高運營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標準配件信息系統的必要性。獨立維修企業也了解到質量、服務、品牌、口碑與人才的重要性。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唯一有效手段,市場的從業者并不缺乏規范化管理的思路,只是市場的自發演進在引導市場從業者規范化的過程中似乎進程緩慢。
要真正實現中國汽配市場的規范化運作,需要多方借力,創造必要的土壤和環境。政策上,建立相對公平的獨立售后市場服務體系和整車銷售服務體系的公平競爭環境,逐步打破配件資源和信息壟斷。市場運作上,鼓勵多渠道零部件分銷,對于除了原廠授權體系之外的獨立分銷體系,扶持、鼓勵其開展互聯網銷售模式,最大程度上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給最終車主更多合理的選擇。鼓勵、扶持、指導監督市場上獨立維修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改變只審批不管理的現狀。建立優秀典型,鼓勵其發展,對不誠信經營的維修企業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只有維修企業發展了、進步了,才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