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大國工匠
苦練內功挖金山
文章來源: 添加人: 更新時間:2013-03-23
緣由: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原國家質監局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高聲榮經過深入調查后發現,我國制造業產品的質量損失居高不下,這項成果在國內質量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最近,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陳志田在《六西格瑪管理與質量競爭力》一文中指出:國外發達國家一些知名企業,質量管理控制范圍已經突破了6σ(六西格瑪)管理,甚至達到7σ~8σ,不合格品率達到了bpm級,也就是說不合格品率已經降到10億分之幾的范圍。美國通用電器2005年通過6σ管理,節約成本70億美元。陳志田研究員指出,中國制造業的質量控制,大多在2σ~3σ的范圍,甚至低于2σ。
制造業質量損失驚人是長期困擾我國質量工作的一大突出問題。質量損失,一是直接損失:包括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報廢、返修、停工、產品質量事故處理等損失(含索賠、保修、退貨、召回);二是間接損失:包括庫存積壓、市場份額減少、質量誠信缺失等。
航空301所研究員蔣家東進一步指出:按照全球工業界質量管理的平均水平判斷,我國工業企業的質量損失率(質量損失與制造總產值之比)應該在17.5%左右。200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為10.74萬億元,按照30%的行業增加值率推算,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約為35.80萬億元。據此測算,2007年我國工業企業的質量損失總額接近6.27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高達25.41%。蔣家東研究員不無感嘆地指出: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危害:
一是質量損失率的居高不下,增加了大量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消化,也就是增加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和人力資源的消耗;
二是抑制了內需,許多產品的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存在較多缺陷,不能夠使人民群眾吃得放心、用得稱心、住得安心,質量成為制約擴大消費的瓶頸。有些消費者寧可高價購買國外產品,而對國內產品不屑一顧,三奶粉事故發生之前,洋品牌的奶粉就已占據中國兒童奶粉的半壁江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三是增加了國際貿易的磨擦和國際貿易的風險,索賠、退貨、召回屢有發生,也給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妖魔化中國產品和“中國產品危險論”制造了口實。特別是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質量不穩定將使貿易摩擦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原因:
質量損失率居高不下,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微觀層面看,國內企業管理基礎薄弱,管理松懈,工藝紀律松弛,工序間的不合格品率居高不下;設計缺陷;測量信息不對稱;缺乏力求一次做到完美嚴謹的作風和精神等;
二是從社會層面看,上游產品質量問題較多,標準滯后落后,監管乏力等問題;
三是從國家層面看,質量監督機構數量龐大,人數眾多,從業人員達數十萬之多(不含企業);質量評價(認證)僅注冊審核員就達6萬之眾,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約有一二十萬人;質量管理(質量不是監督和評價出來的)卻完全推給了企業,國家基本沒有投入,宏觀指導乏力。
對策:
降低我國質量損失,對穩定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所看到的質量損失只是冰山一角,但同時又是一座待挖的金山。在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我們應該眼睛向內,指導企業要苦練內功,把過高的質量損失率降下來。
一是應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大規模的、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制造過程質量損失的調查;
二是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用各種不同的管理方法,來破解質量損失率居高不下的難題,促進企業持續不斷地改進質量;
三是通過降低質量損失,提高質量管理水平,為促進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促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出貢獻;
四是國家應該出臺一系列措施,鼓勵、幫助和指導企業把過高的質量損失率降下來。
強化質量管理,追求“零缺陷”,提高工序,特別是關鍵工序的一次合格率,降低質量損失,穩定產品質量,這才是真真切切從源頭上抓好質量的實招。
冰山乎?金山乎!降低質量損失,肯定是一座待挖的金山。在質量安全年來臨之際,讓我們鍥而不舍地去挖掘這座金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