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大國工匠
零部件產業發展需要信息化結合
文章來源: 添加人: 更新時間:2009-10-31
從解放初期加入一汽做機械配件,到后來在北京從事零部件產業研究,再到如今成為汽車行業著名專家,陳光祖已經為中國的汽車事業打拼了幾十年,其間,他的諸多行業事跡,都被譽為汽車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陳光祖告訴記者,中國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56年前,零部件與中國整車發展同步,但此時的零部件行業還是以維修為主,并沒有涉及到產業;第二階段為1956年至1978年,這段時期的零部件產業為配套和維修,當時全國各地興起很多配件廠,像北京化油器廠、長沙電器廠以及武漢配件廠等,當時,大部分配件生產都是以模仿國外技術為主,行業并沒有實質性發展;第三階段為1978年至2000年,經過1984年的國產化起步會,國家開始通過國產化引進國外零部件技術,上海和北京都在進行合資引進,北京當時就有很多胡同配件工廠,產業政策的完善也為零部件產業提供全方位發展;第四階段為2000年后,隨著零部件信息化水平大量提高,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具備了一定競爭力,但同時也遇到了發展瓶頸。
由于許多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沒有掌握,中國的零部件企業仍處于被動狀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體制尚不完善,北京市的零部件產業發展比較緩慢。陳光祖表示:“從近幾年開始,北京的零部件產業又開始復蘇。像北京比較有名的零部件供應商有海納川、許昌遠東等,這些企業近幾年都在自我調整,以求適應中國經濟市場發展。”
他還表示,目前我國的零部件產業最大的問題是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不夠,由于行業整體體制原因,更多的中國零部件制造商只是自顧自生產,而并沒有意識到產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另外,他認為對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研究不夠,也使得中國零部件產業仍然處于生產水平較低的位置。
陳光祖曾談到,今后我國的零部件產業還有很長的發展過程,而結果只有兩個,要么被邊緣化,要么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他說:“而當前產業除了需要政府的宏觀支持計劃外,還需要企業自身認識到信息與產業結合對制造業的重要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