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大國工匠
瑞立集團的創業故事
文章來源: 添加人: 更新時間:2009-11-03
1.用“三心”(誠心、恒心、耐心)去打動客戶——瑞立在夾縫中求得了產品市場,奠定企業發展的基礎
1987年由張曉平創建的紅旗汽配廠,是靠一個叫汽車門燈開關的產品去占領汽車配件業邊角市場的,在最初的幾年時間內,企業并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作為一個廠的廠長,張曉平不能不為企業的發展命運擔憂,盡管后來企業也得到了些發展,但速度緩慢。對企業、對員工高度負責的強烈責任心,促使他在對市場進行考察時,不能不帶著敏銳的目光、長遠的目光、戰略的目光。在考察和分析了各地的市場狀況后,1992年張曉平提出了“到縫隙中求市場”的工作思路。當時為一汽、二汽配套的產品較多,但重型車配件生產廠家卻很少,這主要是因為全國市場重型車數量有限,一些大的廠家不愿干,小的廠家又無能力去生產。張曉平“到縫隙中求市場”的思路,便在這種狀況下產生。當時已是年關,春節將近,他拿了做好的樣品直奔濟南重型車輛廠,尋求與黃河載重車的配套,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配套洽談事宜并不順利。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為說服濟南重型車輛廠的領導,張曉平幾乎跑“斷”了雙腿,磨“破”了嘴皮,因為他堅信:沒有客戶對瑞立的了解,就沒有洽談的成功;沒有此次洽談的成功,就沒有瑞立更好的發展;沒有瑞立更好的發展,就沒有員工更好的待遇。于是,他硬是在濟南過了象征家家團圓人人團聚的春節。春節后,濟南重型車輛廠領導被他的敬業精神和誠心恒心感動了,在對樣品進行逐項試驗后,同意該產品為黃河車配套,也從此開啟了以后雙方加大合作力度、實現雙贏的大門。從此后,配套產品的品種日漸增多,奠定了企業初步發展的基礎。
2.用諸葛亮的親躬精神,“大張旗鼓”的搞技改——瑞立憑借科技騰飛的翅膀,獲得了三大“國字號”技改項目
強將手下無弱兵。張曉平在創業中不僅練就了自身的經營管理本領、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而且自身就是一名技術能手。“張老師”不僅是員工對他親切的稱呼,更是對他在技術革新方面的內行和親躬精神的欽佩。公司每一次技術改造,都凝聚了他帶頭實踐和關注的心血。
在企業為主機配套的產品中,里程表是其中之一,當時國內的里程表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在行車過程中儀表震動現象十分嚴重,使得里程表與實際里程誤差較大。為此,張曉平憑借他在瑞安市儀表廠工作所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逐項分析,對里程表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在進行多次的試驗和實際使用后,證明效果良好,于是直角接頭的里程表新產品在他的手中誕生了,這種表減少了傳動軸與里程表之間的共震,大大提高了表的精確度,被國家專利局認定為專利技術產品。
在企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技術改造是瑞立一道亮麗的風景,從1992年投入的27萬元到1993~1997年的3600萬元,再到2001年投入1.2億元的三個項目合并進行的瑞立工業園,可以說每一次的技改都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張曉平認為,企業是靠產品被市場認知的,只有好的產品才能有好的市場,而好的產品必須靠好的設備制造出來。只有規模化的生產才能體現出企業的規模效益。為此在十幾年的時間內,通過前后6次的技術改造,企業已經擁有了美國哈挺公司先進的加工中心,西德制造的雙端面研磨機床,以及瑞士生產的曲線磨床等國際一流的加工和檢測設備。2001年投入的轉向助力泵產品項目,已經達到了當年投產、當年獲得效益。同行企業需10~15年才能完成的項目,瑞立只用了2年多的時間便已經完成。
經過瑞立集團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瑞立的電渦流緩速器產品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第八批國債專項資金),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512家重點工業企業、120個試點企業集團中脫穎而出,成為溫州1250家申請國債支持的企業中第一批獲得國債支持的企業,開創了溫州民營企業獲國債專項資金支持的先河。汽車制動系統控制單元(ABS)、第三批制造業信息化專項等項目也獲得國家有關部門評審通過。
“瑞安市技術改造先進企業”、“溫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浙江省技術創新優秀企業”……這些榮譽和稱號,讓瑞立人真正嘗到了技術改造的“甜頭”。不斷創新的技術改造,使瑞立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產值和銷售額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從2001年至2004年通過技改的對比,公司銷售增長了318%,工業增加值增加了398%,利潤增長了618%,稅金增加了233%,出口增加了407%。
在瑞立技改的過程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投入,大手筆”。日前,繼54畝的瑞立工業園之后,占地361畝的瑞立汽車零部件特色工業園項目又獲得了浙江省經貿委和浙江省計劃委員會的批準。
3.用感應市場的靈敏眼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遞交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瑞立主導產品幾乎占據同類市場的“半壁江山”,達到40%以上
溫州企業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注重企業市場建設,只有不斷完善企業的營銷網絡,才能保證企業的發展。張曉平在多年的市場打拼中,總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抓住機遇、規避風險,決勝千里、把握市場。他常說:“大市場,大老板;小市場,小老板;無市場,要破產”。因此,張曉平自創業之始,就注重市場建設,面對中國入世后的嚴峻形勢,他及時提出了2002年度的工作方針,即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實現三個“提升”;以及誠信經營,打造入世后的新瑞立。最近又提出“沉下去,升上來,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構想,致力夯實企業基礎管理工作,提升企業形象,積極實施資產聯合和市場的多元化,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近年來,瑞立集團先后與上汽集團合作成立了上海滬豪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與一汽集團合作成立了長春一汽實業瑞立制動元件有限公司,與瑞萊特公司合資成立了瑞立集團瑞安市瑞萊特照明器材有限公司,另外與波蘭、德國有關公司的合作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所有這些,為我們充分展示了瑞立的發展前景。
在市場拓展過程中,價格是最敏感的問題,為此張曉平堅持“高品質、低價位”的思想,不斷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產品的美譽度。從而贏得了市場對企業的信賴。
在市場建設中,張曉平倡導市場的多元化格局。市場的多元化格局就是市場的“三三制”的發揮,“三三制”即:主機配套市場三分之一,維修配件市場三分之一,國外市場三分之一。這樣通過三個方面的組合,將產品市場充分擴展開來,增強了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在“三三制”中,國外市場最具活力,通過經常性的參與國際汽車及零部件展覽會,將瑞立帶到世界的眾多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在中東迪拜等地建立瑞立集團國際分支機構,建立窗口,收集信息,從而更好地開發國際市場所需產品,1999年瑞立介入國際市場時,出口額才100萬元,到2000年就達到1000萬元,2001年又突破3000萬元,而2002年已達5000萬元。
4.縝密布局,精心規劃,開創溫州民企先河——瑞立海外融資“借雞生蛋”,成功實現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西方的月亮和東方的月亮,到底哪一個更亮?面對一個世人老生常談的話題,張曉平一直在企業的發展中不停的換位思考著。
中國最大的氣制動閥生產企業,瑞安市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主導產品40%以上的市場占有量,4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這些驕人的成績和輝煌,在平常人眼里,在平常企業家心中,應該是滿足了。然而,張曉平卻“永不滿足”,他的眼睛看得更遠、更高:“做瑞立10年的發展規劃,太短暫了;做瑞立100年的發展規劃,太不現實了;做瑞立50年的發展規劃,是完全可以的。”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的現狀下,毅然將國際市場作為近期規劃的重中之重。
最后,張曉平選擇了溫州98%以上的民營企業家不敢“犯險”的舉措——上市,海外上市,而且是全球知名的證券市場上市!要想打破溫州民營企業零上市的記錄,除了眼光、膽識、勇氣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駕馭資本運作的能力、精于融資的手段。2004年7月,瑞立在著名的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正式掛牌上市,首開溫州民營企業境外上市先河。通過近一年的運作,企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張曉平對瑞立上市所帶給社會的“熱潮”反應,有自己冷靜的分析:我們上市的目的,一是提升瑞立產品的知名度,二是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三是擴大產品銷售渠道,四才是實現融資。
5.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打點”企業,請“洋和尚”來“念經”——實現企業管理層次的提升,產業集聚效應不斷發揮
瑞立集團公司在張曉平的正確決策和英明領導之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十幾年來,將一個員工7人,年產值10多萬元的廠,發展成為員工2000余人,注冊資金2.52億元,年產值5億多元的規模型集團企業。面對這些成績,張曉平沒有滿足。2003年,他提出了“思路決定出路,戰略成就未來”的管理理念,將企業的經營思路和戰略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企業實行扁平化的構想。2004年,他又提出了“戰略成就未來,細節決定成敗”的管理理念,詮釋了經營思路、發展戰略和管理細節之間的辯證關系,將企業的各項細節管理工作放在了相當重要的位置。最近,他又提出了“提高企業層次,發展產業集聚效應,做大、做優、做強”的戰略思想。他說,企業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走產業集聚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只有建立瑞立汽車零部件的“航空母艦”,才能不怕國內外市場的沖擊。
2000年12月,企業在瑞安經濟開發區征地54畝,建設瑞立工業園,2002年10月,晉升為中國無區域企業集團,2003年11月,經瑞安市人民政府批準,又在瑞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征地361畝,規劃建設瑞立汽車零部件產品出口基地,這將成為瑞安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工業園區。
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張曉平在企業的發展中,大興人才戰略,求才是渴、唯才是用;任人唯賢,舉賢不避親。在他的麾下,愛爾蘭的彼特先生,飄洋過海來到瑞立專攻技術研發;原來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副總,也慕名而來擔當公司的總工程師;供電局長在他真誠的“請求”下,放下手中的“皇糧”來公司擔任常務副總;來自臺灣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也加盟瑞立,擔任銷售副總并正在美國市場“大顯身手”……
6.用既要“富企業的口袋,又要富員工的腦袋”的儒商思想,經營企業文化——在企業長足發展中,實現企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發展
張曉平是改革開放以來溫州大地涌現出來的優秀企業家之一。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品質,為人稱道,他不僅關注企業的發展,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的呼聲。創業十多年來,他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鄧小平理論為先導,努力實踐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將一個產值不足10萬元的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國內較具實力的汽車零部件制造集團公司。他所領導的瑞立集團公司目前已經成為了中國汽車氣閥產品重要的生產基地。
他常說:“企業的發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天,就是我們的黨和政府,就是社會各界的支持。”
在資助百名貧困生上大學結對、捐贈溫州市青少年成材資金10萬元、贊助瑞安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文藝晚會、瑞安慈善一日捐等社會公益活動中,都能看到張曉平忙碌的身影和熱心的面孔。
同時,張曉平和企業領導深刻的認識到,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來源于企業員工的創業激情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培養員工的這種職業情操,企業每年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以凝聚人心,激發向心力,如:舉辦卡拉OK、乒乓球、籃球、演講比賽、廠慶活動等。既豐富了員工的業余生活,又促進了企業文化建設。
另外,張曉平非常重視企業信譽建設,他提出了“誠則交天下之友,信能結四海賓朋”的經營思想,公司恪守“民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的理念,誠信經營,依法納稅,著力打造瑞立的信譽體系建設,給企業樹立起了良好的商業信譽。公司多次被省、市政府、金融部門評為AAA級信譽企業、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在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中,企業充分注重環保及生態建設,使用清潔能源,減少能源消耗,大力開發研制汽車電子產品,為企業節能降耗做出了貢獻。
回顧瑞立集團的發展,可以看出張曉平同志作為企業的最高決策者和企業普通的一員,對瑞立集團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關乎企業發展命運的決策都是在他獨具深邃的思想中產生。而正是這些決策思想,促使企業在由小到大的道路上不斷地前進。正是他崇高的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贏得了企業的尊重,員工的欽佩和社會的認同。
瑞立集團董事長張曉平:
1962年出生,瑞立集團創始人,現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溫州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溫州市民協專家顧問,溫州市境外上市企業董事長。
浙江省汽摩配商會常務副會長,溫州及瑞安市汽摩配協會會長,溫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溫州市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溫州市創造學會理事長,瑞立機電學院理事會理事長,浙江省人大代表,溫州市人大代表,瑞安市人大常委,,農業部第4屆全國鄉鎮企業家,汽車配件行業十大風云人物,國機械行業優秀企業家,中國汽摩配行業優秀企業家,改革開放30年中國汽車工業杰出人物、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杰出企業家,溫州民營經濟十大年度人物,溫州市功勛企業家,溫州市勞動模范。
改革開放的溫州吸引著世界的眼光,人杰地靈的瑞安展現出創業的激情。在“溫州模式”區域經濟的格局中,汽摩配產業正呈現出一種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二十年的風雨洗禮,瑞立人在一次次的艱難困苦中領悟到了真諦:客戶是企業的發展命脈;市場是企業壯大的源泉。縱觀瑞立從一個作坊式工廠發展到初具規模的現代企業集團,我們深深懂得:“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思路決定出路,戰略成就未來,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將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不斷并購和重組,努力打造國際化的瑞立集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求生存,以科技求發展”,“創業創新,全面發展;外拓市場,內抓管理”,積極夯實基礎,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抓管理、樹品牌、整合企業資源優勢,在調整中提升,在規范中發展,尋求與國內外同仁的廣泛合作,共創彼此發展的美好明天。我們竭誠歡迎海內外人士光臨瑞立合作洽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