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大國工匠
反思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60年歷史
文章來源: 添加人: 更新時間:2010-03-23
業績篇——優秀供應商、高端產品、產業聚集出現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是隨著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60年來,汽車零部件為汽車產業的發展作出哪些重要的貢獻呢?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零部件供應商,并形成骨干力量,對加速零部件產業發展起到了表率作用。在經歷金融危機鍛煉后,將會有部分零部件的先行者,跨入新型的跨國零部件企業行列。
這些企業有萬向集團(萬向節等)、上海延鋒江森座椅公司(座椅)、上海延鋒偉世通飾件系統公司(內飾件)、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變速箱)、浙江亞太機電公司(ABS,液壓制動件)、浙江銀輪機械公司(中冷器)、瑞立集團(制動系統)、萬安集團(液壓制動件)、福耀玻璃工業集團公司(玻璃)、上海久樂安全氣囊公司(安全氣囊)、許昌遠東傳動軸公司(傳動軸)、南京奧特佳冷氣公司(空調壓縮機)、深圳航盛電子公司(車載電子)、安慶環新集團公司(活塞、活寒環)、遼寧新風企業集團(柴油機共軌系統)等。
——以自主創新為基點,通過產、學、研、官和國際企業的聯盟與合作,零部件企業開發出一批高端產品,研發成果正在艱難地向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方向推進。
這些產品有柴油機高壓共軌系統、后處理三元催化器、可選擇性還原催化器(SCR)、顆粒催化器(DPF)、自動變速箱、橡膠懸掛空氣彈簧、發動機增壓器、輪胎壓力監測系統(TRMS)、汽車黑匣子、電子穩定程序(ESP)、電動轉向系統(EPS)、CAN總線技術、廢氣再循環系統(EGR)、自動診斷裝置(OBD)、車輛穩定控制(VSC)、MEMS傳感器、LED大燈、汽車濾清器濾紙、后處理催化器陶瓷載體、車載網絡系統、汽車精密模具等;此外還有汽車輕量化、新能源汽車新型零部件、汽車再制造技術等。
——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聚集效應出現。當前,零部件的產業聚集已經從過去的某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向某一城市空間發展,接著各城市之間又通過技術流動有機地鏈結起來,形成更為廣泛的地域性聚集空間。
目前全國已形成六大區域性集聚地帶,即泛長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哈、長、沈為中軸的東北地帶,以武漢為中心并連接鄭州、長沙形成的中南地帶,以重慶、成都、柳州構成的西南三角區和環渤海灣經濟區地帶。這些區域的汽車零部件市場占有率為86%,其中長江三角洲占39%。聚集區出現了以規?;C合發展著稱的上海嘉定國際汽車城、浦東金橋汽車產業園;以出口基地為特色的玉環、瑞安、臺州、常州基地;以近期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型聚集地區的長春經濟工業園、柳州零部件工業園、蕪湖零部件工業園、北京順義楊鎮工業園、沈陽大東區工業園,以及以海西經濟區為特點的福州、廈門零部件工業園等。
反思篇——中資零部件企業被邊緣化的可能性加大 進入新世紀后,國際汽車零部件集團隨著原配套的整車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零部件產業進入一個轉折階段。
目前,中資零部件企業生產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低端系列,而高端產品的投放和開發都控制在獨資或合資企業手中,而且外資企業還向中、低端產品市場延伸。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資企業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仍存在散、亂、差和低水平重復;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信息水平也很低下,無法實現與整車企業新車型研發的互動和對接。中資企業只能從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拿到配套訂單,而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多實行“貨比三家”,使零部件企業處于不對等地位,這樣,只好在國內外的售后市場找出路,市場的穩定性很差。
中資企業也想向高端產品上沖刺,但囿于人才、資金、研發能力所限,產品多停留在研發階段,商業化運作速度較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開發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與國際先進水平距離較大,國內電動汽車企業對進口零部件的可靠性認可度較高;在出口方面,中資零部件低檔便宜貨的形象仍未改變。
與此對照,目前本土的合資零部件企業正加速向控股方向發展,新建立的多是獨資企業。在經濟危機中,跨國零部件公司更看重中國的市場,中國零部件市場的爭奪戰日益激化。
近兩年來,外資滲透日益嚴重,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中資零部件企業的競爭力,被邊緣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期待篇——把汽車零部件產業放到重要戰略地位考慮
從60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歷史經驗看,成績是很大的,但要從根本上改變一波又一波的滯后現象,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重大措施,才會有效。
———要從戰略上真正把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放到重要地位,端正那種“重整車、輕零部件”的思想,使整車與零部件同步得到發展,償還歷史欠賬,使中國零部件產業發揮出提高下一步汽車工業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性作用。
———當前,要努力解決零部件企業的現實困難,特別是扶植中、小企業的發展,共度難關。
———為抓住今后10年汽車零部件產業復興的最后機遇,建議在政府主導下成立“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力中心”,包括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在內,將大量、復雜、隨機性的工作交由一個部門具體負責和執行。
作者簡歷:陳光祖,汽車資深專家,早年參加一汽建設,是第一代汽車人。
現為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高科技專家委員會副總裁、商務部汽車產業損害預警專家、中國汽車配件用品市場協會高級顧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