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新”在哪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工業由大到強。對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該如何理解?目前我國工業園區發展現狀如何?當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施路徑和載體是什么?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
工業園區存在著數量過多、過散,特色不鮮明,產業附加值較低等問題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的總體情況。
李毅中:近年來,我國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以產業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各類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目前,經國家公示的省級以上開發區1568個,其中各類國家級開發區222家,還有各類功能區、集聚區、工業集中區數千家。東部沿海省市工業園區實現產值已占到本區域工業產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區也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已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之一,成為繁榮區域經濟,推動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平臺。
記者:工業園區快速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李毅中:在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園區數量過多、過散,有的園區規模偏小,產業規模效益不夠;有的園區規模雖大,但特色不鮮明,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有的園區龍頭企業帶動性不突出,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部分園區以加工貿易和貼牌生產為主,附加值較低,處于價值鏈低端;園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足等。上述問題制約了工業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制約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span>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化學工業園區、廣州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等62個產業基地榜上有名。創建這些產業示范基地,是在實踐中加速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我國工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在科技、效率、生態、以人為本等方面
記者:對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該如何理解?
李毅中: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涉及領域廣、推進難度大,是一個全新的探索。通過近兩年的工作實踐,我們逐漸體會到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應包括六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二是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三是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四是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五是堅持以質取勝的戰略方針,為社會提供能夠引導消費、滿足需求、質量優良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創建示范基地,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記者: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具有哪些鮮明特點?
李毅中: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和重要職責。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我們確定以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為重要方式之一,以此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span>
首批62個示范基地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實力,代表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先進水平,具有以下突出特點:一是主導產業特色鮮明,規模水平居全國前列。主導產業產值占主體園區比重一半以上的超過八成。二是集約程度較高、規模效益較好。首批62個示范基地主體園區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為4500萬元/公頃,平均產出為5700萬元/公頃。三是創新能力較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較高。示范基地平均研發投入比例為3%,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平均達到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數量平均約12家。四是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達標情況良好。五是信息化水平較高。六是人力資源培養、引進和使用體系比較健全。
隨著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示范基地將真正成為全面體現新型工業化要求,引領帶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由大到強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