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洋品牌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中國汽車配件用品市場咨詢委員會 秘書長 姚 峻
日前多家媒體報道,2年前在上海隆重開張的芭比娃娃專賣店關閉了。回顧2009年3月7日,“芭比上海”作為芭比娃娃(Barbie)全球的第一家旗艦店在淮海中路正式開業,而2011年3月7日,本應慶祝開店兩周年的旗艦店卻已人去樓空,并掛出了暫停營業的告示。海外洋品牌從手機、家電、兒童玩具到汽車配件、汽車用品和車業服務,在中國為什么都遭遇了滑鐵盧。這些洋品牌當初進軍中國市場可謂高歌猛進,然而接下來卻連遭虧損,苦苦支撐幾年后,終于還是沒能熬過“冬天”。赫赫有名的外資品牌相繼傳出退縮在華汽車后市場的消息。是“瘦身”也好,是戰略轉移也罷,曾經響當當的外資品牌今后在中國市場上可能難尋其蹤影。目前在中國能見到的大部分都進行了改良,成為中國本土生產的合資洋品牌,包括松下、日立、電裝、德爾福、法雷奧、博世。。。
2000年中國加入WTO,汽車產銷“井噴式”發展,成為中國汽車元年。這之后德爾福、AC德克、電裝、藍霸、優配、博世、黃帽子、霍尼韋爾等世界赫赫有名的外資品牌先后大舉進軍中國汽車后市場。“狼來了”成為行業的口號。可惜才五至十年時間,那些洋品牌在中國汽車后市場出現集體疲軟,2008年之后藍霸、優配等許多洋品牌相繼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神話被徹底打破。“錢”景誘人的中國汽車后市場暗流涌動。北京的黃帽子早關了。而上海的黃帽子2004年8月份成立,當初報道當年要開9個直營點和20個加盟店,但是經過6年多的發展,目前在上海也只有四家門店。
中國地大人多,東西南北的風俗和消費習慣都不一樣。中國汽車產業尚在規范發展階段,品牌多、款式多、地方保護主義意識強,再加上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洋品牌的車業服務在中國“水土不服”,遭遇滑鐵盧應該說很正常。
筆者與汽配同行們在一起分析,藍霸的失敗在于上下渠道沒有建立好,而優配最終的退出是決策層前期的誤導。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都在夾縫中求生存。洋品牌的高官對中國國情了解不深,聘用的海歸們又急功近利,無疑會遭遇滑鐵盧。上海新奇特車業(連鎖)服務公司總經理張希文早在2006年對藍霸模式就提出自己的觀點,“我的看法,它(藍霸)做不長。因為沒有讓中國加盟者看到在中國的成功的例子。”
經過十多年的市場耕耘,汽車配件、汽車用品和車業服務本土企業迅速崛起,在品牌管理、成本控制、市場競爭、技術研發上都取得長足進步,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一批領先品牌破繭而出,完全可以叫板國際洋品牌。
中國的汽車后市場很大,前景更好,占全球汽車市場的份額越來越高。后來者想搶占中國的地盤,必須拿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消費者認可的營銷模式、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