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助力“中國制造2025”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不僅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也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盡管《中國制造2025》實施兩年來取得明顯成效,但作為一個10年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需要持續推進。為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專門部署以試點示范推進《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會議指出,下一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強化創新驅動和政策激勵,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與“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打造勇于改革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具有引領作用的“示范方陣”,促進整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升級,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與此同時,會議還提出了6個方面具體的舉措和要求,主要包括攻關鍵、強基礎;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和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雙創”平臺;抓好試點示范;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優化發展環境以及擴大開放和國際合作等。
在《中國制造2025》正式公布兩周年之際,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專門研究部署“中國制造2025”的進一步推進和落實,既體現了國務院對“中國制造2025”這一戰略規劃的重視,也彰顯了《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性。無論是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還是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無論是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引領制造業從“大”到“強”,還是助力中國經濟邁向“雙中高”,《中國制造2025》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安排來看,重點是擇優創建一批“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用示范引領的方式深入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落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因地制宜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區,擇優創建一批“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既能形成智能制造創新氛圍和產業集群,打造新的增長區域;又能為“中國制造2025”任務目標的普遍落地實施積累經驗,探索路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和模式。不過無論是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還是最終目標任務的實施與落實,都離不開此次常務會的另一項大的要求部署——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
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既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目的,也是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我們知道,中國現在已經是制造大國但并非制造強國,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質量。“中國制造”與美國制造、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等全球高端制造相比,數量上甚至占有優勢,但質量上卻還要劣勢,實施“中國制造2025”引領中國制造業從“大”到“強”,核心和關鍵之一就是提高“中國制造”的產品和服務品質,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質量為先”是《中國制造2025》的一項基本方針了。
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必須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業是制造業市場主體,也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主力軍”。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企業當仁不讓,既是“先鋒”也是“主角”,這就需要企業和全社會都來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自從連續兩年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以來,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無論是工匠精神還是企業家精神,都是一種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種打造高品質產品和“百年老店”的精神,自然也是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的精神,必須大力弘揚和提倡。
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也必須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建立優質制造標準體系。質量不是管出來的,也不是檢測出來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因此,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就離不開標準和質量管理,只有在企業推行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在全社會建立優質制造的標準體系,才能有利于企業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推動全社會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提升。
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還必須培育創客品質,對接多樣化消費升級需求,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對于“中國制造2025”的“路線圖”,總理其實一直有著明確的要求,就是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與“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和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雙創”平臺。“互聯網+”和“雙創”既能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讓“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也能對接消費升級,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目標,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


























